大家好,我是牛教授,致力思政科普的博士,硕导。牛教授吹牛,从来不乱吹,打了草稿吹。摘要:近年,在媒体平台上,出现一批有意无意地打着“汉文化复兴”旗帜的群体,被外界称为“皇汉”(这里非历史语境的运用,也非针对汉族)。这可能反映出网络亚文化传播中的某些风险。
今天说现实,现实真的现实。
近年,在媒体平台上,出现一批有意无意地打着“汉文化复兴”旗帜的群体,被外界称为“皇汉”(这里非历史语境的运用,也非针对汉族)。这可能反映出网络亚文化传播中的某些风险。
他们通过讨论明史、黑化清朝、穿着汉服、使用传统礼仪等方式,刻意强调汉族主体性的文化认同,有意无意地放大或煽动某种情绪。
这一群体的形成,与互联网的传播机制密切相关。例如,用户因对汉服感兴趣,可能逐渐被推送更多涉及“汉文明纯粹性”的内容,甚至接触到如“元清非中国论”等偏离主流史观的观点。
在这种“信息茧房”中,历史被简化成非黑即白的叙事,民族融合的复杂历程被忽视,而群体认同却在对抗性讨论中不断强化。在近些年西方“新清史”论调暗流涌动的当口,仿佛某种暗合,着实令人担忧,这种担忧是针对更长时间的。
网络“皇汉”吃瓜 中应当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它将中国多民族交融的历史,简单解读为“汉与非汉”的对立。例如,只强调历史上“驱逐胡虏”的叙事,却回避了北魏汉化、唐朝蕃将参政、清朝多民族共治等史实,搞选择性失明。
这种片面解读,不仅与当前大部分人接纳的中华民族史观相悖,也容易将现实中的社会矛盾错误地归因于历史民族关系,从而激化偏见。甚至要警惕,不排除有某些势力暗地操作。
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这种现象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网民面对社会变迁时的认同焦虑。他们试图从历史中寻找文化根基和自信心,这种诉求本身值得倾听和理解。
应对此类问题,需多方合力。平台应在推荐机制中增加历史真实性审核,避免极端观点不断放大;学者应主动介入公共讨论,用易于传播的方式普及专业历史与思政知识。
真正文化自信,不在于排斥甚至黑化他者,而在于包容与共鉴。中华文明历来是在融合中发展,在开放中延续,这一点是最真实的经验。
广而告之:近段,牛教授持续推出“吹破新清”科普系列,吹新清史话,破本来面目,正社会史观。
声明:本文意在“思政科普”,请勿过度解读。评论未回复的,并不代表牛教授认同其观点。来源:独孤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