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沉默 警方未接警情通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3:52 3

摘要:2025年9月11日,一则关于演员于朦胧在北京坠楼身亡的消息如惊雷般炸响网络。这位曾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白真”一角惊艳观众的37岁演员,以如此突然的方式告别世界,留给公众无尽的震惊与疑问。随着事件细节的逐步披露,一个关于艺术生命、心理健康与行业生态的复杂

2025年9月11日,一则关于演员于朦胧在北京坠楼身亡的消息如惊雷般炸响网络。这位曾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白真”一角惊艳观众的37岁演员,以如此突然的方式告别世界,留给公众无尽的震惊与疑问。随着事件细节的逐步披露,一个关于艺术生命、心理健康与行业生态的复杂叙事逐渐浮现。

事件始末:从聚餐欢愉到悲剧骤临

据多方爆料,悲剧发生于9月10日晚至次日凌晨。于朦胧当晚与五六个好友在北京某朋友家中聚餐,气氛看似平常。凌晨2点多,他独自返回卧室休息并反锁房门,未显异常。然而6时许,准备散场的朋友发现他未现身,最终在楼下发现其遗体。一位清晨遛狗的邻居目击现场后报警,警方迅速介入并排除刑事案件可能,但具体死因仍在调查中。

现场细节引发诸多推测:卧室纱窗被人为扣开,遗体口袋中装有两块属于朋友的劳力士手表。这些碎片化信息勾勒出事件的诡异轮廓——一个看似普通的夜晚如何演变成生命陨落的悲剧?于朦胧最后的活动轨迹显示,他在坠楼前十余天发布的社交媒体动态中,面容消瘦、神情落寞,与荧幕形象反差强烈,已有网友担忧其健康状况。

艺术生涯的起伏与心灵困境

于朦胧的演艺之路堪称“高开低走”的典型。2015年,他凭借《太子妃升职记》中“九王”一角崭露头角;2017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更将“白真”塑造成古装男神的标杆,使其跻身一线小生行列。然而此后的事业轨迹却逐渐黯淡:2023年复出作品《一伞烟雨》反响平平,名下两家工作室于2024年至2025年相继注销,与“影视寒冬典型艺人”的行业评价不谋而合。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长期的心理状态。公开访谈中,于朦胧多次表露内向敏感的性格特质,自称“失恋后会闭门痛哭”“常将悲观情绪归咎于自己”。复出后的公开露面中,他被观察到“神情疏离”“笑容脆弱”,拍摄现场流露的疲惫感与近年消瘦异常的体态,均被解读为心理压力的外在表现。尽管抑郁症传闻未有官方证实,但娱乐圈高压环境对敏感个体的侵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行业生态与未竟之问

于朦胧的悲剧再次撕开娱乐圈光鲜表象下的暗疮。网络爆料称其曾因“拒绝潜规则”遭雪藏三年,尽管经纪公司否认,但资源锐减、转型受阻的困境有目共睹。这种“隐形惩罚”机制对艺人心理的摧残,与韩国艺人雪莉、华语歌手卢凯彤等案例形成可悲的呼应。更令人愤懑的是,事件发酵初期,有北京IP网友以缩写暗示知情者为圈内人士,却无人提前干预这场可能的悲剧。

经纪团队的失声同样遭受质疑。截至11日晚,于朦胧工作室及经纪公司仍未发布正式声明,而警方回应呈现“罗生门”——朝阳区常营派出所称“未接到消息”,将台派出所接线员则暗示“等待新闻”。这种信息真空助长了谣言滋长,也折射出行业危机公关的短板。当流量经济将艺人异化为“商品”,其作为“人”的基本尊严与心理健康往往被系统性忽视。

生命启示:在喧嚣中听见沉默的呼救

于朦胧的最后一条微博停留在9月10日晚21:31,转发阅兵直播配文“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这条看似寻常的动态,如今读来竟如命运的隐喻——那个曾在仙侠剧中御风而行的“白真”,终究未能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这场悲剧的价值,或许在于唤醒对艺人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的重视。专家指出,艺人长期面临角色抽离困难、舆论暴力、职业不确定性的多重压力,亟需经纪公司、平台与行业协会构建预防性心理干预体系。而对公众而言,在追逐八卦热点的同时,更应保持对生命的敬畏——那些被轻描淡写写下的“抑郁传闻”“状态不佳”,可能是绝望者最后的求救信号。

截至本文发稿,真相仍在调查之中。无论最终结论如何,于朦胧的离世都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警示我们: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唯有对生命本身的尊重,才是对艺术最好的致敬。愿逝者安息,生者警醒。

来源:饱饱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