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约定俗成的“黑话”,看起来是一个意思,真要用起来,却是另外一个意思。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约定俗成的“黑话”,看起来是一个意思,真要用起来,却是另外一个意思。
就比如败北、做东、归西这三个词,表面上看着跟方向方位有关,但实际上一个是打败仗,一个是请客吃饭,还有一个是命丧黄泉。
那这三个词为什么是这三个意思呢?
败北中的“北”,其实并不是东南西北中的“北”,这其实是个通假字,通“背”。
打了败仗的军队,肯定会转头向后逃,而打了胜仗的军队就会从敌人背后追上去。
因此“背”在打败仗的过程中是一个很关键的点,因此,人们就将“背”和“战败”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是“败背”。
但是“败背”是两个“四声”的字,念起来不顺口,而且意思也不是很明确。
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人们并不会写“背”,而是以“北”来替代“战败”。
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有这么一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这里的“追亡逐北”中有个“北”,而且这个“北”很明显应该是个名词,结合上下文分析,这里的“北”就是“背”,代指“败军”。
由此可见,用“北”来代指战败、败军的这种用法,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比较流行了。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写《史记》,其中将“北”当作“战败”来用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就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有,项羽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由此可见,败北一词从汉武帝就已经在用了。
而在《汉书·高帝纪》中也曾记载,刘邦“追奔逐北”。
这里的“北”与《过秦论》中那一句的用法完全一样,这里的“北”必须得是个名字,而且意思就是对面的“败军”。
既然是追逐败军,那么看到对方的“背”也是很合理的事情吧?
“做东”中的“东”确实是指东面,这一点在《礼记》中就有体现。
《礼记·曲礼》中规定,在家里招待客人时,应该“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意思就是这家的主人应该坐在东边,客人来了坐在西边。
这条待客礼仪,将“主人”和“东方”联系在了一起。
不过这还不够,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成语叫“东道主”。
这个出自《左传》的成语典故,将“东”这个地理方位与“主人”这个责任身份相结合,由此便出现了“做东”的用法。
很明显,“做东”中的“东”应该是个名词,但是“东”怎么会是名词呢?其实只要理解为东道主就行了。
“东道主”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
当年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出逃,他本想逃去郑国,但是郑国国君担心会因此引来晋国的报复,于是郑国拒绝了重耳,不许他入境。
虽然重耳没去郑国也活了下来,但是郑国的拒绝差点害他丢掉性命。
后来重耳返回晋国,还成了晋国的国君。
成为国君的重耳依然记得当年的仇怨,当初就是因为郑国不让他入境,才让他平白无故遭受了那么多苦难,如今他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是时候该报复一下郑国了。
于是晋国联合秦国,一起进攻郑国。
郑文公大惊,他没想到自己当初的一个小决定,居然会酿成如此大祸。
面对晋国和秦国这两大强国的联合进攻,郑文公束手无策,郑国不可能挡得住敌人的进攻。如果只有晋国来进攻,那还能打一打,但是秦国成了晋国的帮手,郑国实在是挡不住。
这时,佚之狐来见郑文公,推荐让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
于是郑文公亲自来到烛之武家里,希望他能帮助郑国渡过难关。
但是烛之武现在还有点赌气,因为和平年代的郑文公不理他,如今用得到他了,又过来卑躬屈膝。
郑文公承认错误之后,烛之武才去见了秦穆公。
烛之武出城之后,在秦国军营前放声大哭。秦穆公见他是个奇人,于是就把他请进了营帐内,问他为什么要在这里放声大哭。
烛之武说:“我是在为郑国哭,也是在为秦国哭。”
秦穆公就不明白了,我们秦国好好的,你给我们哭什么呢?
烛之武说:“郑国位于晋国与秦国之间,如果郑国被占领,晋国将更加强大,你们秦国却会更加弱小。秦国消耗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国变得强大,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秦穆公一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道理,于是就让烛之武继续说了下去。
烛之武又说:“如果秦国能就此退兵,放弃攻打郑国,那么我保证郑国会脱离楚国,臣服于秦国。”
烛之武告诉秦穆公:“如果让郑国成为秦国东出之路上的主人,那么秦国商人路过郑国时,就会得到郑国的宴请和款待,对于秦国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啊!”
秦穆公听完后非常高兴,于是便重新和郑国签订了盟约,然后就撤兵了。
由于秦国的背信弃义,晋国的战略部署也出现了问题,所以不得不撤兵,郑国的危机就此解除。
而人们从烛之武这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提取出了“东道主”这个成语。
在《水浒传》中,宋江到柴进庄上躲官司时,柴进说了一句:“大官人,今日幸得相见,正要拜识尊颜,又蒙厚赐,做个东道。”
这里的“做个东道”跟“做东”也有关系。
因此,“做东”里的“东”既可以理解为《礼记》中的“尊者东面”,也可以理解为《左传》中的“东道主”。
很多人以为“归西”与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有关,但事实上,在佛教还没有传到中国的时候,就已经有“归西”这个词了。
人们最早意识到“西方”代表死亡,是因为天上的太阳东升西落,东方象征着新生,而西方象征着死亡。
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直接说“死了”好像有点不礼貌,因此人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来代替“死了”这一说法,“归西”便是其中之一。
后来佛教开始在中土大范围传播,佛教修行者的死去,就是去了西方极乐世界,过上了好日子。
老百姓都喜欢图个吉利,一听说死后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归西”就成了对已故之人的“吉祥话”,然后代表“死亡”的归西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唐朝时候的归西还算是佛教术语,南宋时期的归西就已经融入民间了。
明清时期的“归西”就更是大众化,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小说里都经常能见到这两个字,即使人们不知道“归西”背后的意思,也能理解“归西”的用法。
前面那两个词也是如此,会使用“败北”和“做东”的人,不一定都读过《史记》和《左传》,但是民间的“约定俗成”还是让这些词完美流传了下来,并且深入人心……
来源:兜兜历史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