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65 年 3 月 10 日,谭嗣同降生于北京宣武城南烂眠胡同(今西城区烂漫胡同)的官邸。他字复生,号壮飞,别署华相众生、廖天一阁主等。其父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显赫的出身,却未能让他的人生顺遂,反而命运波折不断。
1865 年 3 月 10 日,谭嗣同降生于北京宣武城南烂眠胡同(今西城区烂漫胡同)的官邸。他字复生,号壮飞,别署华相众生、廖天一阁主等。其父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显赫的出身,却未能让他的人生顺遂,反而命运波折不断。
谭嗣同的童年,身体并不好。五岁时,他染上白喉,昏死三日竟奇迹苏醒,“复生”之名,或许便源于此。然而,更大的不幸在十二岁时降临。1876 年,北京爆发白喉大疫,母亲徐五缘、长兄及二姐皆未能幸免,谭嗣同自己也染病濒危,虽顽强幸存,但与继母关系自此紧张,坚强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
少年谭嗣同师从浏阳学者欧阳中鹄,深受王夫之思想熏陶,同时拜“大刀王五”习武,练就一身骑射功夫,“弱娴技击,长弄弧矢”便是他少年意气的写照。那时,居北京宣南的他,常随家人品尝浏阳张氏卤菜的“寸肤”(猪皮卤味),卤味的味道,成为他一生难以磨灭的味觉记忆。
青年时期,谭嗣同踏上游历之路。1877 - 1884 年,他四入西北,随父至甘肃巩秦阶道任所。在河西走廊,他纵马七日千里,领略“大漠孤烟直”的塞外豪情,也爱上了西北的风干羊肉,就着烈酒,感慨“塞外粗犷,方知人间百味”。1884 - 1894 年,他游历直隶、新疆等十三省,目睹民生疾苦。在南京候补知府时,他闭门撰写《仁学》,以浏阳辣椒酱佐茶,借辛辣提神,让思想如泉涌。但科举之路,他却六次乡试皆落第,愤怒痛斥八股“岂有此理”,愤而在课本题字,从此转向西学寻求救国之道。
浏阳辣椒酱
步入壮年,谭嗣同成为维新先锋,在湖湘大地展开实践。1894 - 1897 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谭嗣同与唐才常痛哭立誓“兴算学、开民智”,并在浏阳创办中国首个民间算学馆,以“葡萄香瓮”(葡萄酒卤菜)宴请志士,寓意中西交融。1897 - 1898 年,他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授课时常带辣椒炒肉与学生分享,高呼“湖湘辣味,当燃革新热血”。他还创办《湘报》,发表《论中国情形危急》,震动朝野。
唐才常
1898 年,戊戌变法拉开帷幕。光绪帝决心通过变法图强,谭嗣同被光绪帝擢为四品军机章京,入住浏阳会馆“莽苍苍斋”。变法期间,他积极参与新政制定与推行,期望通过改革挽救民族危亡。然而,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坚决反对。他们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发动政变,扼杀变法。
随着局势日益紧张,变法陷入困境。谭嗣同并非没有机会出逃。好友劝他东渡日本暂避风头,“大刀王五”也愿护送他离开。但谭嗣同拒绝了,他坚定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决心以自己的鲜血,为中国的变法事业唤起更多的觉醒。
在狱中,谭嗣同以笔为剑,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达了他对变法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同时,他还完成了一系列反思变法的作品,这些作品虽因当时形势未能广泛传播,但深刻剖析了变法失败的原因,如对守旧势力估计不足、改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等,为后来的革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898 年 9 月 28 日,谭嗣同英勇就义。刽子手竟用钝刀行刑,连砍三十余刀,场面惨不忍睹。而愚昧的围观者中,竟有人以馒头蘸其血,称“食烈士血可祛病”。谭嗣同的遗骸归葬浏阳,墓前摆满家乡人特制的卤味祭品,寄托着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与敬意。
谭嗣同的《仁学》,批判封建纲常,提出“冲决网罗”,如一道曙光,成为近代启蒙的灯塔。他钟爱的张氏卤菜“寸肤”,如今已列为浏阳非遗。游客至谭嗣同故居,必尝此菜,配以“横刀犹念卤香烈,肝胆昆仑辣味长”的诗句,缅怀这位伟大的改革者。
谭嗣同就义后,挚友唐才常发动自立军起义前,特意嘱人送浏阳卤菜入狱,笑言:“复生兄未竟之味,吾辈代尝!”这位以辣椒明志、以卤菜寄情的改革者,将湖湘人的血性与滋味,永远镌刻在历史的味觉记忆里,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奋斗。
#谭嗣同##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哪些原因#
来源:逍遥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