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逝世70周年,她做的这三件事,至今影响着中国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14:42 1

摘要:在很多人眼中,林徽因是冰心笔下“客厅里的太太”,是民国众才子捧在手心里的白月光,是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柔弱女子。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距今正好70年。

在很多人眼中,林徽因是冰心笔下“客厅里的太太”,是民国众才子捧在手心里的白月光,是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柔弱女子。

而事实正相反,林徽因的内心是无比坚强的,她的事迹直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依然能够鼓舞人们前行。

林徽因出身名门,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林长民。

六岁那年,她出了水痘,按照福建老家的话叫“水珠”。

多美妙的名字,她甚至因出了水珠而感到几分自豪。

从那时起,诗意便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

16岁那年,她随父亲到欧洲生活,见识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拜伦、雪莱、济慈,这些诗人的诗歌滋润了她的心灵,正是这个时候,徐志摩走进了她的生活。

其实,从后期的信件等可以证实,林徽因对徐志摩并没有男女之间的情爱,更多的是对兄长,对朋友的爱。

徐志摩极具浪漫和理想主义的性格深深感染了林徽因,可以说,徐志摩是林徽因诗歌上的启蒙老师。

林徽因很快展现出很高的文学天赋,不仅如此,绘画,戏剧,还有后来她从事了一生的事业——建筑上,都有着极高的天赋。

这源于她有一双诗意的眼睛,她对一切美的事物着迷,因此,她才能看见一切美的事物。

林徽因对美的追求从不是流于表面的。

梁思成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特别标注:"测绘工作多得力于内人林徽因。"

这是他们考察的第一座唐代建筑,零下二十度的严寒里,林徽因攀上26米高的观音阁梁架,用冻僵的手指丈量着千年斗拱的尺寸。

这个画面成为她后半生的缩影。

在肺病咯血时,她躺在李庄的担架上校订《中国建筑史》;

日军轰炸昆明时,她守着测绘图缩在防空洞里;

北平围城时,她在清华大学病床上绘制国徽草图。

建筑学家莫宗江回忆:"她总说'等把这件事做完',可要做的事永远做不完。"

人们说起林徽因,想到的总是和徐志摩,金岳霖两大才子之间的情意纠缠。

鲜有人知的是,这个纤细的弱女子,在涉及“建筑学”时,就变得异常高大。

第一件事:带病设计国徽

1950年6月,林徽因在病房里发着高烧,后背垫着三个枕头才能坐直。

肺病缠绕了她的一生。

她把图纸铺在膝盖上,铅笔沿着天安门城楼的轮廓滑动。

护士进来量体温,看见她在和梁思成争论:"大屋顶太像封建宫殿,必须改成平顶!"

三个月后,这个带着齿轮麦穗的图案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现在你从钱包里掏出身份证,左下角那个金色徽章,就是她咳着血改出来的最后一稿。

第二件事:为保护古建筑据理力争

1953年冬天,北京市政府会议室里,人们讨论着拆除残破的古建筑,加快现代化建设。

这时,肺病晚期的林徽因突然站起来,用手指用力敲着桌子说:"你们拆掉八百年历史的牌楼,就是在撕老祖宗的脸!"

随后她抓起茶杯往地上一摔:"等你们想重建的时候,只能造出一堆假古董!"

在病榻上,她给周恩来写去长信,力保北海团城,最终让这个元大都遗珍得以幸存。

如今游客摸着元代玉瓮亭的汉白玉栏杆拍照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石头是林徽因据理力争才得以保存的。

第三件事:救下敌人的宝贝

1945年,梁思成在重庆绘制《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目录》,标注了日本京都、奈良古建筑的位置,以免盟军轰炸。

保存日本古建筑,是林徽因争取来的结果。

就在前不久,她的弟弟林恒刚在成都空战中殉国。

她对敌人的恨,并不比别人少。

丈夫梁思成轻声问:"真要保日本人的庙?"

她眼泪奔涌而下:"这些木头建筑是从唐朝传过去的,中国现在反而找不出几座了。"

她还说:"建筑是文明的容器,战火应该止于文明之前。"

二十年后,奈良游客中心立起中日英三语感谢牌。

林徽因用她窄小的肩膀,背负了来自各方的争论和质疑,才得以保存在中国并不多见的唐代古建筑。

这种超越个人悲喜的文化担当,是很多学者所不具备的。

从"水珠"里看见诗意的少女,到用生命守护文明的战士,林徽因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愈发清晰。

她不是被浪漫化的民国符号,而是以知识分子的脊梁撑起文化星火的先驱。

当我们凝视她测绘古建的身影、阅读她烽火家书中的坚持、重听她保卫古都的呐喊,便会懂得:真正的风骨不在于对抗时代的浪潮,而在于始终知道文明该流向何方。

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今天,这位走过乱世的女子依然矗立成碑,提醒我们文明传承的温度,永远存在于具体的人对美与永恒的不懈追寻之中。

来源:黏黏书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