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均饮酒量全国第一,150多家酒厂挤在70个县里,产量前三,却拿不出一款能跟茅台、五粮液掰手腕的“门面酒”。
“山东人自己把酒喝光了,外地连瓶子都没摸着。
”
一句话,戳中多少酒友的遗憾。
人均饮酒量全国第一,150多家酒厂挤在70个县里,产量前三,却拿不出一款能跟茅台、五粮液掰手腕的“门面酒”。
这画面,像极了家里有矿却天天吃泡面的土豪——富得流油,却没人知道你富。
怪谁?
怪山东人太能喝。
早上一碗羊汤配二两,中午商务局续上,晚上烧烤再开一箱,酒厂刚出车间就被搬空,压根没机会出省。
本地市场太舒服,躺着就能赚钱,谁还费劲去外地抢地盘?
可舒服久了,骨头就软了。
更离谱的是产品线。
一家酒厂恨不得把浓、酱、芝麻香全做齐,牌子多到连老板自己都记不住。
消费者更懵:到底哪个是招牌?
隔壁四川玉蝉大曲就聪明,死磕单粮浓香,一口老窖池啃了上百年,现在成了泸州“第二品牌”。
山东酒企?
还在用“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思路,结果孩子太多,一个都养不大。
宣传也是硬伤。
孔府家酒当年靠央视标王火遍全国,现在呢?
扳倒井拿过的巴拿马大奖,年轻人听都没听过。
贵州“风云酱父”好歹还有李兴发背书,山东老牌们连讲故事的人都找不到。
最新数据扎心:鲁酒全国广告投入不到川黔头部品牌的零头,线上推广还停留在“转发朋友圈送打火机”的土味阶段。
政府终于坐不住了。
最近开始推“鲁酒整合计划”,让酒企抱团搞区域品牌,还给地理标志产品发补贴。
但政策是外力,根子还在酒企自己。
业内大佬私下吐槽:“再不砍掉杂牌,五年后年轻人连‘山东有啥好酒’都答不上来。
”
解法其实不复杂:先砍产品线,留一到两款能打的;再砸钱做品牌,别心疼那点利润;最后学四川人“走出去”,哪怕先攻下隔壁河北河南呢?
毕竟,山东酒不缺底蕴——2000年的孔府家、兰陵王墓里挖出的酒器,随便拎一个都能拍成纪录片。
缺的只是那股“非得让全国人民尝尝”的狠劲。
消费者也在变。95后开始买酒看颜值、看故事,谁还听你“老辈子就这么喝”。
济南有家小酒厂去年搞了款“泉城1980”,复刻老玻璃瓶,抖音直播三天卖空两万箱。
说明啥?
不是鲁酒不行,是老办法不行。
最后一句话:山东白酒的敌人从来不是外省品牌,是自己那口“本地够喝”的温吞水。
什么时候酒厂老板舍得把家门口的货车调头开往北京上海,鲁酒才算真正醒了。
来源:极速露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