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阮汉清的故事2.2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2:39 1

摘要:为了及时救治伤员,阮汉清在根据地中心的藕塘镇外窝子李村,开设了临时救护所。经过5天的连续救治,重伤员的手术刚做完,敌人上来了,救护所奉命立即转移。

阮汉清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第1军医大学副校长。

四、“是个组织指挥天才”

1941年,阮汉清任新四军第2师4旅卫生部部长。

1941年11月,第4旅在淮南津浦铁路以西大桥地区的反顽作战时伤亡很大。

为了及时救治伤员,阮汉清在根据地中心的藕塘镇外窝子李村,开设了临时救护所。经过5天的连续救治,重伤员的手术刚做完,敌人上来了,救护所奉命立即转移。

敌情紧迫,100多名伤员来不及就地安置。阮汉清当即决定,轻伤员由见习班带着徒步转移,重伤员由医务班安排担架,一小时后全部撤走。但是,最后还发现有4个重伤员没有人抬,而临时征集担架员已经来不及了。

阮汉清不顾连续手术后的疲劳,果断地和副部长林之翰一起抬起一副担架,剩下的三副也由其他医务人员抬着上了路。

途中,阮汉清怕伤员着凉,就把自己的衣服盖在他身上。

伤员是个从小失去父母的苦孩子,他见阮汉清累得满头大汗,感动地说:阮部长,多亏你为我做了手术,救了我的命,现在又抬着我转移,你比我的亲生父母还亲。我不能再拖累你和大家了,这担架我不坐了。

说着,伤员就要往下滚。

阮汉清坚决不让伤员乱动,严肃地对他说:你放心,我们绝不能丢下你。

就这样,阮汉清带领卫生部将这100多名伤员转移到了安全地方。

1945年11月,阮汉清任淮南军区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1946年内战爆发时,在无法得到上级指示的情况下,他果断地指挥了1300名伤病员的后撤转移。

1946年10月,阮汉清任华中军区卫生部第6(重伤)后方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当时,第6医院组建后不久便开赴前线,很快在阜宁接收了1900多名重伤员。

这些重伤员,都是由各野战医院转来的,大多是在苏中七战七捷和涟水作战中负的伤。由于身体上承受的痛苦,有的久治不愈,伤员们的思想压力很大,加上当时的物质条件差,伤员们的有些请求得不到解决,闹事的事情时有发生。

由于伤员们都是从各处转来的,互相不了解,谁也管不了谁。

阮汉清很快了解到,那些打架闹事的多是解放战士,他们旧军队的恶习未改;没有闹事的大都是解放区参军的子弟兵或营连干部,他们看不惯闹事的行为,提出了由伤员管理伤员的建议。

阮汉清认为这个建议好,就立即采纳,并成立了一个以伤员为主、医务人员参加的工休委员会。

工休委员会的负责人,都由伤员们自己选出的品质好、威信高的伤员出任,由他们代表伤员,负责解决伤员们中发生的一切问题,可以随时向医院反映伤员们的要求和意见,医院则派出政工干部参加工休委员会。

就这样,伤员的管理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

为了抢救这批重伤员,阮汉清克服器械简陋、药品不足等种种困难,夜以继日地进行手术。过度的劳累,使他曾晕倒在手术台旁,醒来后,又坚持进行手术,伤员无不为之感动。

通过这些努力,医院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都进行得很顺利,甚至原来闹事的那些伤员也都变成了休养模范。

12月,第6医院奉命向山东转移。1900多名重伤员和医护人员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顺利完成700多里远的大转移任务。

为此,第6医院受到了华东军区的表彰。军区称赞他们的工休委员会是一个创举,并在全军区各医院推广。

1949年3月,阮汉清任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卫生部部长兼党委书记,参加了睢杞、济南、淮海等战役。

渡江战役前,阮汉清召开了兵团卫生会议,布置渡江作战卫勤保障有关事宜,特别对加强卫生战士建设、战伤分类、分级治疗中的输血、输液等技术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会后,阮汉清把10万人份的战救药品和物资发往各部队,送到参战部队手中,并要求医护人员深入基层连队,传授止血、包扎、固定、防窒息和运送等技术,帮助部队搞好自救互救,并在全兵团进行了普遍训练。

根据各野战医院的保障能力,阮汉清还制定了计划:第15野战医院渡江后,跟随第20军;第16野战医院渡江后,跟随第26军;第17野战医院随兵团部过江后,在镇江建立伤员中转站;第7野战医院留在扬州司徒庙,负责中转和收容。另外,还组织了两个军代表组,负责接管镇江、南京的敌卫生机构和医院。

在渡江战役中,阮汉清指挥各野战医院及时跟进,根据伤病员情况适时调整力量,使数千伤员得到及时救治,收容、后送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

战后,兵团政委袁仲贤对阮汉清说:你不仅医术高明,还很有组织指挥天才。

1953年2月,阮汉清入朝作战,任志愿军后方勤务部卫生部副部长。一到朝鲜,他就深入部队,协助组织了反细菌战、卫生防疫、伤病员后送等工作。

通过实地考察,阮汉清发现,因朝鲜战场环境艰苦,生活和医疗条件差,志愿军伤病员大多都是利用回程火车运送回国治疗。因为没有伤员后运工作的统一领导机构,后送的医护人员也都是各医院临时抽调的,医疗机器不全,回程时间过长,不少重伤员失去了宝贵的救治机会而牺牲或伤残,令他心中非常难过。

为此,阮汉清建议成立专列大队,专门负责回程运送伤员。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志愿军总部的批准。

从此,在志愿军后勤部卫生部医疗处专设了一个后送科,管理卫生列车大队,大队下设3个队,负责三列回程火车后送伤员任务。

由于人员固定、各司其职,并配备了必要的医疗设备,使后送的伤员在回国途中仍能得到较好的治疗、护理和充分的供应,伤员回国治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阮汉清组织了交换战俘中的卫生防疫工作。

1954年,守卫上甘岭的第24军军长梁金华,突发胸部疼痛,晕倒在地,不能言语。

阮汉清收到报告后,迅速派和谈代表团中的协和医院医生方圻,携带着当时国内最好的手提式心电图机,到第24军军部为梁军长作检查。

方圻以精湛的技术,迅速诊断为心绞痛,合并左心衰竭,建议回国治疗。

阮汉清获悉病情后,觉得路途遥远,病情严重,如果路上护理不好,恐怕到不了北京人就不行了,遂决定派出卫生专列后送。

梁金华听说阮汉清副部长亲自安排一个专列送他回国,并且还联系好了北京的住院问题,十分感慨地说:我这可在我军医疗史上首开先例了。

五、第2军医大学

1949年4月20日,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九江湖口的千里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3日攻占南京,5月27日上海解放。

上海解放后,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管会卫生组迅速接管了国民党国防医学院和联勤第2总医院。

7月14日,华东医学院、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华东军区后勤卫生部医务干部轮训队、原国民党国防医学院奉命改编为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原国民党联勤第2总医院则改编为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附属医院。

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国防医学院的一些人员,随国民党军兵败迁移台湾,还有一部分教学人员分别去了其他医学院校。而原国民党联勤第2总医院的全体人员,在少将院长王士成的率领下,全部接受解放军军管组接管并留用,王士成被任命为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

王士成后任上海江湾医院院长,“文革”中属于保护对象,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上海解放后,华东军区卫生部发布通告,并通过广播电台等,号召原国防医学院的教学人员回到华东军区人民学院继续工作。

之后,有不少流失的原教学人员响应号召,从东南医学院、广西医学院等回到了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

此时,原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卫生部医务副主任向进任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教育长,李树森任政治处主任,郝香斋任政委;彭克任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张克威任政委,王士成、来越任副院长,殷明任副政委。

1951年,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奉命改为上海军医大学,华东军区卫生部部长崔义田兼任校长,华东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李振湘兼任副校长,向进任教育长,张碧任政委,黄坤任政治部主任。

1952年,上海军医大学改为解放军第2军医大学。

1956年,上海同济医院并入。

1957年,阮汉清任第2军医大学副校长,1959年9月离开第2军医大学,调任第1军医大学副校长,1965年任齐齐哈尔军医学院院长。

1969年10月,第2军医大学搬迁至西安。

1970年7月,阮汉清又回到第2军医大学任政委。

1975年8月,第2军医大学从西安迁回上海。

2015年,第2军医大学由原总后勤部转隶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

2017年,第2军医大学转隶海军,组建海军军医大学,对外仍可称第2军医大学。

1、《第二军医大学成立时的情况》

2、张廷荣《妙手仁心誉军中——记阮汉清将军》

来源:风中的风680305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