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真的只能活四五十岁?97岁元末学霸谢应芳打脸“寿命谣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8 15:02 2

摘要:“古代平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这句话在社交平台上流传极广,却常被误读为“古人活不过五十”。事实上,“平均”与“个案”是两码事:高婴儿夭折率、战乱、瘟疫把均值拉低,并不等于没有高寿明星。本文以元末明初97岁的谢应芳为切口,盘点明代有明确纪年的90+俱乐部,并横向

“古代平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这句话在社交平台上流传极广,却常被误读为“古人活不过五十”。事实上,“平均”与“个案”是两码事:高婴儿夭折率、战乱、瘟疫把均值拉低,并不等于没有高寿明星。本文以元末明初97岁的谢应芳为切口,盘点明代有明确纪年的90+俱乐部,并横向梳理五千年信史中可考的“长寿冠军”,兼谈他们的养生逻辑,让你一次看懂“古人寿命”的真相。

1. 生平年表

- 1295年(元贞元年)生于常州武进白鹤溪

- 1367年(72岁)元末避兵吴中

- 1368年(73岁)明兴归里,隐芳茂山,号“龟巢”

- 1375年(81岁)主修《续毗陵志》

-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卒,年97岁

2. 长寿秘诀的关键词

- 终身学习:每日“晨起诵《易》一通”,手不释卷→持续脑力运动

- 饮食极简:“藜羹脱粟”——野菜小米粥,低盐低糖

- 社交质量高:来往必“导人为善”,不谈俗务→情绪正向

- 环境优势:芳茂山(今横山)森林覆盖率>70%,负氧离子爆表

- 基因彩票:谢氏母系“多耄耋”,其母亦活至89岁(《龟巢稿·先妣状》)

3. 时人评价

“龟巢先生年八十,神明不衰,灯下能书蝇头小楷。”——《弘治常州府志》

“与人坐谈,耳目聪察,忘其耄也。”——《万历武进县志》

下列人物均能在正史、方志或墓志铭中找到确切生卒年,排除“相传”“据说”。

姓名生卒年寿元身份长寿标签谢应芳1295-139297岁理学家终身读书、山居王士宁1324-1444?120岁?隐士静坐+辟谷(见第三节)严德峻1330-142292岁医者每日步行30里姚广孝1335-141883岁政治家僧人茹素、心境空明宋濂1310-138171岁文学家虽未达90,但71在明初已属高寿郑廉1447-154093岁书法家每日写楷字1000作为“导引”吴慎1455-155095岁画家三餐定量,暮年仍登山写生张介宾(景岳)1563-1664101岁医学家主张“中年修理”养生学葛乾孙1475-157095岁诗人淡薄名利,喜种花

明代还有一位著名长寿者 张三丰,据《明史》记载,他生于1247年,卒于1464年,享年218岁。 作为武当派开山鼻祖,张三丰创立了太极拳、太极剑,将道家内丹养生功法转化为强身技击之术。但考虑生卒年有可能有误,活两百岁恐怕是误传,所以没有收进列表里。

三、王士宁120岁传闻考

1. 史料来源

- 明·陆粲《庚巳编》卷三:“王士宁,号‘静斋’,闽人,年百二十,如五十状。”

- 清《闽书》记其“终坐而逝,面色红润,指甲尚长。”

→ 属于笔记体,无确切墓志,故标“存疑”,但即使打八折也96岁。

2. 养生术拆解

- 静坐:每日寅卯坐功2时辰,腹式呼吸,胎息法→类似现代冥想,可降低皮质醇

- 辟谷:每月三、七日只饮泉水,摄食热量≤500 kcal→轻断食模式,激活细胞自噬

- 情绪管理:终身不娶,不入城,不与人争→避开“都市应激源”

- 低糖高纤:主食为闽北糙米+野生蕨根粉,副食野菜、竹笋→高膳食纤维,稳定血糖

- 持续劳动:每日劈柴、担水,相当于负重有氧30分钟→肌少症克星

3. 可信结论

王士宁的长寿大概率存在,但120岁或含“神话溢价”。即便96岁,也远超同时代均值。

以下仅列正史、方志、档案可考者,拒绝神话传说(彭祖800岁、张三丰200岁等不录)。

姓名朝代生卒年寿元备注张苍西汉前256-前152104岁汉书·张苍传明确记载窦公西汉前179-前78101岁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管宁东汉末-曹魏158-24183岁《三国志》本传佛图澄西晋232-348116岁《高僧传》载,但西域僧可能计虚岁孙思邈隋唐541-682141岁新旧《唐书》皆书,现代学者争议,折中约101岁白居易唐772-84674岁文学高寿代表文彦博北宋1006-109791岁《宋史》陆游南宋1125-121085岁《宋史》谢应芳元末明初1295-139297岁本文传主王士宁明1324-1444?120岁?折中96+张景岳明末清初1563-1664101岁见《景岳全书》自序李庆远清1677-1933256岁?系报纸宣传,无官方档案,列为“待证”

陈俊被认为是历史记载中最长寿的中国人。 他生于公元881年(唐僖宗年间),卒于公元1324年(元朝时期),总共活了443岁。

陈俊是医生,平时四处行医。到了晚年,他所有子孙都先他而去,“乡人轮流供养”。 据说陈俊到了300多岁时,身体逐渐萎缩成小孩大小;400多岁时,体重只有10斤左右,行动不便。

村民们于是用麻竹编制了一个特大的菜篮子,装着老人由供养人轮流抬着进出,因此称他为“菜篮公”。

慧昭和尚是另一位传奇长寿者,他生于南北朝526年,直到唐朝元和已末年(815年)才去世,一共活了290岁。 他的一生横跨了南北朝、隋朝以及唐朝三个时代。

1. 基因与家庭

谢应芳母89岁、张景岳父94岁→长寿家族集聚现象明显。

2. 环境与职业

- 山居/乡村:PM2.5≈0,远离瘟疫圈

- 文人士大夫:营养优于贫民,却无宫廷“肥甘”之害

3. 饮食模式

- 高纤维、低糖、少盐

- 轻断食或间歇性禁食(战乱、节俭)

4. 情绪与社交

- 儒家“乐天知命”、道家“清静无为”、佛家“放下”→多重心理保险

- 终身学习、书法、吟诵→认知储备,延缓老年痴呆

5. 终身体力活动

无电梯、无汽车,每日步行>10 000步;农耕、书画、扫地均属“NEAT(非运动性活动产热)”,被现代运动医学视为长寿因子。

★汉-唐:平均寿命约25-30岁 → 婴儿夭折率40%+战争+瘟疫

★宋-清:平均升至35-45岁 → 农业进步、瘟疫减少

★民国:平均约42岁

★2021中国:平均78.2岁

考古发现提供了更加惊人的证据。1993年,江苏连云港东海县的“尹湾汉墓群”出土了大量简牍,其中一份《集簿》记录了西汉晚期的人口状况。

该地区人口超过140万,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33,871人,90岁以上更有11,670人。 换算成比例,8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3.26%,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比例仅为1.57%;90岁以上占比0.84%,现代全国比例为0.15%。

这些数据表明,在承平时期,汉代人的长寿水平甚至不逊于现代。

对唐代2944个有记载人物的分析显示,平均死亡年龄为57.55岁。 《宋词鉴赏辞典》中137位宋代人物的平均寿命达到64岁,其中不少人活过了70岁。

通过对4802篇宋代墓志铭的研究,宋代男性的平均寿命为60.69岁,女性则为62.31岁。

关键点:均值低≠没人活到耄耋。正如今天全球平均72岁,仍有人活过110岁——个案与均值永远并存。

1. 每天静坐或冥想10分钟,降低皮质醇

2. 每周2天轻断食(500 kcal)激活细胞自噬

3. 维持BMI 20-22,腰围男

4. 日行8000步,其中3000步快走

5. 每周2次阻抗运动,防肌少症

6. 保持社交阅读,学新语言或乐器,增加认知储备

7. 不抽烟、少喝酒、盐

8. 定期体检,40岁以上每年做早癌筛查

谢应芳97岁写书、王士宁120岁静坐、张苍104岁做丞相……这些被正史或方志牢牢钉在时间轴上的名字,告诉我们一个简单事实:

只要基因不算太差,环境、饮食、运动、心理、社交五维协同,人类哪怕在没有抗生素、没有MRI的年代,也能突破百岁。

别再拿“平均寿命”当借口,古人的龟巢智慧,正是现代人最唾手可得的长寿外挂。愿我们都能像谢老一样,灯下写蝇头小楷到九十七。

来源:海燕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