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养娃十八年,高中是让家长最提心吊胆的三年。管多了,孩子嫌烦;管少了,又怕孩子走歪路影响人生大考。究竟什么样的家长能真正赢得高中孩子的心?其实啊,孩子要的并不多。
养娃十八年,高中是让家长最提心吊胆的三年。管多了,孩子嫌烦;管少了,又怕孩子走歪路影响人生大考。究竟什么样的家长能真正赢得高中孩子的心?其实啊,孩子要的并不多。
1、学习时,信任他
知道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爱往图书馆和自习室里跑吗?一是因为里面学习氛围好,二是因为在家里的时候,太容易被打扰。
当孩子在书桌前冥思苦想时,家长总爱时不时推门进来瞅一眼。一会给端个水果,一会问要不要喝水。其实啊,很多时候就是不放心,看看有没有在偷偷玩。特别是孩子手里拿着手机平板看网课视频的时候,那真是恨不得坐到身边盯着学习。
真正的关心,是无声的信任,不是频繁打断他脑子里好不容易专注起来的解题思路。不借关心之名打扰的信任,比任何催促盯梢都更有力量。它会内化成孩子心中的责任感:“父母这么相信我,我不能辜负他们。”
2. 考试失利了,理解他
高中知识难度大,考试密集,谁能一直做“常胜将军”呀?一场考试没考好,背后原因可多了去了,可能是状态不佳、也可能是题目偏难、还可能是恰好碰到了复习盲点……但是很多家长可不管这些,就爱用一句 “你不够努力”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考砸了,本来心里就难受得不行。他们最不缺的就是只知道指责和说教的批评者,而是一个能理解他苦衷,帮他解决问题并且重拾起信心的队友。
所以啊,家长一定不要把考试成绩当成评判孩子价值的标尺。考试是帮助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失败和挫折。
3. 想玩一下时,别说他
我发现,在很多高中家长的眼里,玩,简直就是罪过。他们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争分夺秒”,自己的孩子只要一玩马上就废掉了。于是,孩子只要一拿起手机,脸色马上就变了;刚看会儿电视,难听话就来了。
可是家长你知道吗?弦绷得太紧,是会断的。咱们成年人工作了一天也想刷刷手机躺平一下,孩子不是学习机器,他也需要喘口气。
孩子放松,其实是在给大脑充电。会放松、懂得劳逸结合的孩子更擅长高效学习。别逼太紧,尊重孩子的休息权,相信他们会合理安排时间,反而能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别把玩当作“罪过”,相信你们的亲子关系也会好很多。
4. 聊天时,融入他
“今天学得怎么样?”“就那样。”这样的对话熟悉吗?会聊天的家长,从来不会把天“聊死”。
他们不会一开口就提学习、成绩,而是会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努力融入孩子的世界。就好像孩子喜欢的那些动漫、游戏或偶像,他虽然不懂,但知道那是现代孩子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他愿意听听他们的分享,而不是一概否定为“没用”。
想让孩子和你有话说,先把自己调整成平等沟通的姿态,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才会愿意向你打开心扉。
5. 让他也以你为荣
每个孩子长大后,都会有意无意地打量父母:我的爸爸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也会和别人家的父母进行比较。
我们都想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骄傲,孩子也希望以我们为荣。这不是说非要我们功成名就,而是我们有没有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孩子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去做那样的人。有一份热爱的事业,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有终身学习的热情。努力提升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教育。
6. 少唠叨,无声的关怀更让他感动
爱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熬夜时递上一杯热牛奶助眠,早餐准备营养丰富的食物,这些无声的关怀,远比喋喋不休的唠叨更让孩子感到温暖。
进门前先敲门,不偷看日记或手机,不过度盘问朋友细节。孩子感到自己被当作独立的个体尊重,才会对你有信任感。高中孩子最怕的就是整天被唠叨,他们更喜欢“润物细无声”式的关怀。少说多做,用实际行动去表达关爱,既给予了温暖,又保全了他们的“成人感”,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写在最后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这三年,拼孩子,更是拼家长。做受孩子欢迎的家长,并不意味着讨好和放纵,而是用智慧去呵护,用理解去沟通,用信任去支持。
当我们努力成为这样的家长,我们会发现,孩子不仅和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也渐渐成长为我们所期待的那个独立、自信、有担当的成年人。
来源:中国教师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