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唐时期是中国诗歌从六朝绮丽诗风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逐渐摆脱了宫体诗的浮艳轻靡,开始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思想深度。"沈宋"(沈佺期与宋之问)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虽然在律诗定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另有两位以七言歌行见长的诗人
一、初唐诗歌背景与七言歌行的发展
初唐时期是中国诗歌从六朝绮丽诗风向盛唐气象过渡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逐渐摆脱了宫体诗的浮艳轻靡,开始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思想深度。"沈宋"(沈佺期与宋之问)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虽然在律诗定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另有两位以七言歌行见长的诗人——刘希夷与张若虚,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为盛唐诗歌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唐时期的诗歌改革并非偶然,而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与社会历史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唐代建国后,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诗文才华进入仕途,这大大刺激了诗歌创作的热情。与此同时,魏晋以来的各种诗体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其中七言歌行作为一种具有较强表现力的诗体,特别适合表达丰富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刘希夷与张若虚虽然生平资料留存甚少,却各自以一首不朽之作——《代悲白头翁》与《春江花月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两篇作品不仅代表了初唐七言歌行的最高成就,而且昭示了盛唐诗歌的发展方向,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二、刘希夷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一)不幸早夭的天才诗人
刘希夷(651年—679年),字庭芝(一说名延芝),汝州(今河南临汝)人。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少有文名。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考中进士,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展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然而他性格落魄不拘常格,不喜欢受官场束缚,中进士后并未谋求显宦,而是独自一人入巴蜀、游三峡、下扬州,寄情山水,漫游赏玩。
刘希夷的诗歌创作以歌行见长,多写军旅与闺情题材,辞藻婉丽,意旨悲苦,但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这种不被认可的处境或许与他的诗风过于感伤有关,也可能是因为他的作品不够符合当时宫廷诗坛的口味。直到死后,孙昱撰写《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他的文学价值才逐渐被人们认识。
关于刘希夷的死亡,历史上流传着一个悲惨的传说。据《大唐新语》、《刘宾客嘉话录》等记载,刘希夷作《代悲白头翁》诗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其舅宋之问非常喜爱这两句诗,知道此诗尚未示人,便恳求刘希夷将这句诗让给自己。刘希夷起初答应,后来却反悔,宋之问怒不可遏,竟唆使仆人用土袋将刘希夷压死。这个传说虽然最早见于唐代文献,但自宋代以来就有人质疑其真实性,如王若虚在《滹南诗话》中称"此殆妄耳"。无论真相如何,这个传说本身反映了后世对刘希夷才华的珍惜和对他不幸命运的同情。
(二)《代悲白头翁》的艺术成就与思想内涵
《代悲白头翁》是刘希夷的代表作,也是一首拟古乐府诗,题又作《代白头吟》。该诗原为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而刘希夷的这首诗则进行了创新,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诗人以桃李花起兴,描绘了春光易逝、红颜易老的感伤情调。通过洛阳女子对落花的叹息,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力和无奈。接着诗歌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通过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的意象,强调了世事变迁的无常性。
后半部分则转向写白头老翁的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这里诗人以铺陈的手法描绘了富贵风流的社会生活环境,公子王孙在芳树下、落花前享受清歌妙舞,光禄池台装饰文锦绣,将军楼阁绘有神仙图案。然而这种繁华景象并不能持久,一旦卧病在床,往日的繁华都成过眼云烟,三春行乐已不知去向。
诗的过渡部分采用了"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两句,巧妙地将红颜女子与白头老翁的命运联系起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而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连贯性,而且深化了主题,表现出封建社会下层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
最后,诗歌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作结,将全诗的感伤情绪推向高潮。古来的歌舞地,曾经是那么繁华热闹,如今却只有黄昏时分的鸟雀在悲鸣,这种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代悲白头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二是巧妙运用各种对比手法,如红颜女子与白头老翁的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凄凉的对比;三是借鉴南朝乐府诗的艺术经验,通过排比、对偶、蝉联、回文等一系列修辞手法的反复运用,组织成许多精粹感人的警句。尤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不仅语言精粹,而且寓意深刻,通过对花与人的对比,强调了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主题。
(三)刘希夷诗歌的历史影响
刘希夷的诗歌虽然在当时未受重视,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代悲白头翁》不仅艺术成就高超,而且开创了一种以感伤情调表达人生感悟的新风格。这种风格对后来的诗人如李贺、李商隐等都有一定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刘希夷的诗歌表现出了初唐时期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他的诗中,个人命运的感慨已经超越了六朝诗歌的个体情感宣泄,上升到了对普遍人生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和生存困境,这种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是前代诗歌所少有的。
此外,刘希夷在七言歌行形式上的探索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借鉴。他的诗歌语言流畅婉转,音韵和谐优美,既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清新自然,又融入了文人诗的精致典雅,在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张若虚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一)神秘的“吴中四士”之一
张若虚(660年—720年),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他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都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特别是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可见他在当时诗坛上的地位。
关于张若虚的生平事迹,历史记载非常简略,附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这种记载的缺失可能与他的地位不高有关,也可能是因为他的作品大多散佚。现存《全唐诗》仅收录他的两首诗作,其中一首便是被誉为"以孤篇横绝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玄宗开元时期,张若虚尚在世,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初唐向盛唐过渡的阶段。这一时期,唐诗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齐梁诗风的影响逐渐消退,新的盛唐气象正在形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它既保留了南朝乐府的婉约风格,又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活力。
(二)《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与哲学思考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相传为陈后主创制。隋炀帝曾作此曲,但每首只四句二十字。而张若虚的这首却长达三十六句,已非原来曲调。全诗紧扣题目春、江、花、月、夜五字来写,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围绕着月光来展开。
诗歌开头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人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春江与大海连成一片,明月随潮涌生的壮观景象。接着,诗人的笔触转向更加细腻的景物描写: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流蜿蜒绕过芬芳的原野,月光照射下的花林如同雪珠般闪烁。夜空中的流霜不知不觉地飞舞,汀上的白沙在月光中模糊难辨。这些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不由生发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学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江月年复一年地存在,见证了多少代人的悲欢离合;而人生虽然短暂,却通过代代相传而获得了一种永恒性。这种思考已经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宣泄,上升到了对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怀。
诗歌的后半部分转而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诗人通过描写明月楼头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人间最普遍、最永恒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深沉、幽邃。最后,诗歌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将月光、人情和自然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无限回味。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景、情、理的完美结合。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围绕着月光来展开。其次是强烈的韵律美。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起首,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再次是严谨完美的艺术结构。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
(三)张若虚诗歌的历史地位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清末王闿运评价此诗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这一评价颇为中肯地指出了它的源流、地位和影响。
闻一多先生对这首诗给予极高评价,称之为"孤篇盖全唐",并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这些评价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色彩,但确实反映了这首诗在后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张若虚的贡献在于,他基本上摆脱了以赋为诗的写法,洗尽了浮华藻艳,使意象更加清新美丽,抒情气氛更加浓郁。他将复杂深沉的人生感受寄寓于悠扬婉转的咏叹之中,创造了物我冥契、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诗歌意境,标志着诗歌发展距离盛唐高峰已经不远了。
四、刘希夷与张若虚的艺术比较与文学史意义
(一)艺术风格的异同比较
刘希夷与张若虚虽然都以七言歌行见长,但二人的艺术风格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同点方面,首先,二人都擅长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深刻的人生感悟。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以桃李花起兴,通过对落花、松柏、桑田等意象的描绘,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通过对春江、明月、花林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思考。其次,二人的诗歌都具有强烈的感伤情调。刘希夷的诗"意旨悲苦",张若虚的诗也"带有不少凄凉伤感的成分"。再次,二人在诗歌形式上都进行了创新。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借鉴了南朝乐府诗的艺术经验,通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则将原本短小的乐府旧题扩展为长达三十六句的长篇歌行,大大增强了这种诗体的表现力。
不同点方面,首先,二人的诗歌题材各有侧重。刘希夷的诗"多写军旅与闺情题材",更多地关注社会人生;而张若虚的诗则更多地转向对宇宙自然的哲理思考。其次,二人的感伤情调有所不同。刘希夷的感伤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和对人世繁华易逝的感慨,情绪较为低沉;张若虚的感伤则虽然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惆怅,但"并不消沉颓废",反而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向往、对青春年华的无限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探索",展示出清新健康的盛唐诗歌的风貌。再次,二人的艺术手法也有所不同。刘希夷的诗更多地借鉴了南朝乐府诗的艺术经验,通过排比、对偶、蝉联、回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增强艺术效果;张若虚的诗则基本上摆脱了以赋为诗的写法,洗尽浮华藻艳,而以白描点染为主,意境更为深远。
(二)对七言歌行发展的贡献
刘希夷与张若虚在七言歌行的发展史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卢照邻、骆宾王等人的歌行比较,他们的作品虽然少了些对社会生活画面的铺陈揭示,却增加了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咏叹。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七言歌行的思想内涵,而且提升了这一诗体的艺术境界。
在艺术形式上,二人也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刘希夷的诗歌"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张若虚的诗歌则"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这些探索为后世七言歌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诗歌语言方面,二人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刘希夷的诗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特别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警句,既发人深省,又给人以流畅婉转的美的感受;张若虚的诗则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这些成就都对后世诗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文学史地位与影响
刘希夷与张若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总体来看,他们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刘希夷生前并不为人重视,死后才受到称道。直到孙季良编写《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他的文学价值才逐渐被人们认识。然而正是这种不被认可的处境,反而使他的诗歌保持了一种独特的个性色彩和艺术魅力。他的《代悲白头翁》不仅在当时即受推崇,而且历来传为名篇,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若虚的情况也类似。他在当时虽然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但他的诗歌成就并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直到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他的《春江花月夜》才逐渐被人们发现和重视,最终被推崇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的经典之作。
两位诗人的命运反映了文学批评标准的历史变化。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宫廷诗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诗歌的审美标准往往更加注重形式技巧而非思想内容。而随着文学的发展,特别是盛唐诗歌的到来,诗歌的审美标准逐渐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创新。在这种新的审美眼光下,刘希夷和张若虚的诗歌价值才得以充分显现。
总之,刘希夷与张若虚作为初唐时期以七言歌行见长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代表了初唐七言歌行的最高成就,而且为盛唐诗歌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他们的作品将复杂深沉的人生感受寄寓于悠扬婉转的咏叹之中,创造了物我冥契、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诗歌意境,标志着诗歌发展距离盛唐高峰已经不远了。他们的艺术探索和成就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参考文献: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
来源:浮沉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