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1日,中共韶关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了《韶关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八大举措构建“媒体+产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提供了独特的“韶关解法”,以传播
9月11日,中共韶关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了《韶关市“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八大举措构建“媒体+产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提供了独特的“韶关解法”,以传播力激活产业力、以影响力提升竞争力,让韶关的好山好水、好农好物真正“出圈出彩”。
好山好水产好物
记者看来,韶关《方案》的关键价值,在于构建“官媒为核、多元补充”的传播生态!不仅搭建了自媒体、网红达人、外部平台参与的传播矩阵,更清晰锚定了主流媒体的“主力军”定位——以主流媒体为核心,联动多元传播力量,才能让“媒体+”真正成为“百千万工程”的坚实支撑,让韶关的产业优势、文旅特色从“亮点”变为“胜势”。
韶关好茶
媒体的价值,从来不止于“传递信息”,更在于“链接资源、创造价值”。韶关此次《方案》的亮点,恰是跳出“就农业谈农业、就文旅谈文旅”的传统思维,将媒体作为纽带,把食用菌、兰花、茶叶、黄金奈李等特色产业的“硬实力”与文化传播的“软实力”紧密绑定。
韶关食用菌年产量占全省60%以上
以“韶州蘑力节”为例,通过厨艺大赛、温泉火锅宴、马拉松等多元活动,让食用菌从“餐桌食材”变成“文化符号”;依托高铁站打造兰花主题阵地、发起“父爱如兰”情感营销,让翁源兰花突破“观赏花卉”的单一属性,成为承载情感与文化的“伴手礼”。这种“产业内核+媒体外衣”的模式,既解决了农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痛点,又赋予了产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市场记忆点。
中国兰花第一县在韶关翁源
文旅融合是“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而媒体则是激活文旅消费的“催化剂”。韶关拥有丹霞山、南华寺等优质文旅资源,但如何让“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消费”?《方案》给出了答案:围绕春节、暑期等节点打造“韶州好风光”系列宣传,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景区“活”起来;结合电音狂欢节、“四季村晚”等活动,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体验”;更以“韶州好风物”为纽带,串联起景区、民宿与农产品基地,推出“旅游+采摘”“旅游+美食”特色线路。
珠玑古巷,广府人的原乡
这种“媒体引流—体验留客—消费转化”的闭环,既放大了文旅资源的吸引力,又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实现了“游客来得多、农民赚得多”的双赢。
长远来看,“媒体+”赋能不是“一阵风”的活动,而是需要长效机制支撑的系统工程。韶关《方案》中,“韶州好风物”平台建设、“善美韶关网络推荐官”队伍培育、香港TVB等外部资源联动等举措,正是着眼于构建可持续的赋能体系。
网红达人直播带货
一方面,通过建立产销产业链、电商联盟,让媒体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孵化本土网红、完善激励机制,培养“懂韶关、爱韶关、传韶关”的内生力量;更借助外宣渠道扩大国际传播,让韶关农文旅资源走向湾区、走向世界。这种“建体系、强基础、拓视野”的布局,为“媒体+”赋能提供了长期保障,避免了“活动一过、热度就散”的短期效应。
媒体+是破解产业分散、品牌不强、消费不足等问题的“金钥匙”!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在广东各地深入推进,对韶关而言,关键在于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期待韶关能以此次《方案》为起点,进一步强化主流媒体的统筹引领作用,同时激活多元传播主体的活力,持续深化媒体与产业、文旅的融合创新,让“韶州好风物”的品牌越擦越亮,让“媒体+”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强劲引擎,为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韶关”注入更多活力。
文 | 记者 欧阳志强
图 | 资料图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