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家布莱恩·罗深伯格说:“读柏拉图、奥古斯丁不一定会让你变聪明、善良,但会让你比之前更加了解自己。”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读书可以让人变成聪明人。
现在,我们不仅可以看纸板书,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视频课程。
很多人也会花钱,到一些直播间听网红讲书,还买下很多畅销书。
但是你真的变聪明了吗?为什么又没有变聪明呢?
01
教育家布莱恩·罗深伯格说:“读柏拉图、奥古斯丁不一定会让你变聪明、善良,但会让你比之前更加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也包括了“发现自己的无知”。
很多人是读书之后,发现自己这样不知道,那样不知道,但是无法改变。
作家沙恩·帕里什研究了一批社会上的读书人,发现他们只是看畅销书,也只是听网红介绍书,看周围的人推销什么书。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畅销书排行榜,是给那些平时不怎么看书的人准备的。”
是的,大部分的人平时不看书,要看书就跟着周围的一起看。这就形成了“社会认同”心理。
归纳一下,我们会发现,一大批看书的人,人云亦云,没有深度、独立思考。
同样,看视频教程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去“人气旺”的平台,直播间。从而跟着一大群人,形成一些所谓的共同观点,结果还弄丢了“自己的认知”。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你不思考,就是跟着别人怎么做,顺从他人的观点,那么你肯定不会有自己的智慧。
于是乎,有人抱怨:“花了几千元,都没有学习做视频;做出来的视频,写出来的文章,根本没有人看。骗子,骗子。”
很多人看的书,人气旺的小平台,确实具有吸引力,更有机会让你看到。这其实是让你一步步变成“乌合之众”中的一言。
人在群体里,往往会变得愚钝,并且思维被别人牵着走。这还怎么变聪明呢?
02
有一位编辑“迈克尔·金斯利”,做一个实验。
他把几百本《时间简史》翻开,在靠近后端的书页里,夹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如果你看到这一页,打电话给我,送50美元。”
结果,他一个电话都没有接到。
这就说明,基本上没有人把一本书看完。
还有人做了调研,发现一本700页的书,看完的概率是2.4%,低得让人不敢想象。多数人,看了26页左右,就放下书了。
认认真真把书看完的人,就是凤毛麟角了。
同样,一个小视频,几分钟而已,但是看完的人,也不多。甚至有人看了五六秒,就很不耐烦,划过去了。
还有人,看一天的视频,数量可以达到五六百,但是学习质量不敢恭维。
就是视频教程,很多人买回来,也不会看完。也是看前面的内容,学一学,发现没有用,就算了,然后感觉自己被骗了。
很少有人,因为看了“礼仪课”,就变得文质彬彬,很有礼貌;也很少有人,看写作教程,就变成了作家,或者在自媒体行业,大放异彩。
我们还不排除,一些做视频课程的人,也就是想割韭菜,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他们只是名气大,借助名气,捞一笔而已。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一些人,故意发一些掐头去尾的视频,真的浪费时间,吊胃口,还让人误读什么。
这就说明,大部分的人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专门性。
我在网上发了很多的文章。常常会遇到一些人,文章还没有看完,就开始留言,开骂了。
还有一些网友,直接来一句:“直奔留言区。留言区最精彩。”内容是什么,一行都不看。
人总是看“只言片语”,怎么会变得聪明?看了一整天视频,除了头昏脑涨,就没有别的感悟。
看了一整天的书,除了枯燥无味,没有兴趣看下去,就没有别的想法了。
03
不管是书,还是视频,本质上是学习,要有效果,就要学以致用。
第一,你想干什么,从事什么行业,就去看类似的书。而不要博览群书,要自己是学富五车的人。
行行都会一点点,是没用的。一辈子在一个行业干好,已经很厉害了。
孔子都承认,自己种地不如老农。但是不妨碍他成为圣人。
读书的目标,是在某个行业,用起来。这确实是有功利心,但是利益的驱动,会让读书的效果变好。
武侠人士读武功秘笈,就会兴趣很高,因为可以让他成为武林高手,一展宏图。道理就如此。
第二,学了什么,然后就去做。不厌其烦地做。很多学到的内容,不符合你个人,那也在用的时候,发现了端倪,也进行了纠正。
最好是,现在学了什么,下一个小时,就做起来。此刻你的记忆,是最清晰的。
比方说,你学自媒体写作,读了课程,马上开始。看看对方提供的方法,有效吗?如果没有效果,就深度思考,是自己错了,还是对方在割韭菜,要及时止损。
实践出真知,这是任何年代,都对的道理。
第三,相信一句话“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经历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和你的职业,情感,家庭等有关系,这就是最好的智慧。
吃一堑,长一智。自己的经历,比网红告诉你的套路,强一百倍。
大量读书,学习视频课程,然后深度思考,积极实践,这才会让你聪明起来。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来源:布衣粗食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