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大人”竟是误会?这才是英语词Mandarin的惊人身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13:42 1

摘要:在中文网络上,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说法:英语里管普通话叫“Mandarin”,是因为它听起来像“满大人”。乍一听,这个解释还挺有道理的——“满大人”三个字的发音,确实和英文的Mandarin有点像。尤其是脑海里浮现出清宫剧里那些穿官袍、说官话的满族官员,跪地请安的

在中文网络上,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说法:英语里管普通话叫“Mandarin”,是因为它听起来像“满大人”。乍一听,这个解释还挺有道理的——“满大人”三个字的发音,确实和英文的Mandarin有点像。尤其是脑海里浮现出清宫剧里那些穿官袍、说官话的满族官员,跪地请安的场景一出来,这个联想就更顺理成章了。

但语言学的魅力就在于,它从来不按“听起来像”来决定真相。咱们不妨顺着历史的脉络,看看这个词汇到底是怎么来的。

最早的故事要从16世纪的葡萄牙人说起。那时候,葡萄牙航海家刚到东南亚,和马来人打交道时,学会了马来语里的“menteri”这个词,意思是“大臣”或者“官员”。葡萄牙人觉得这个词挺好用,但发音上有点拗口,就把它改成了“mandarim”。后来,葡萄牙人又跑到中国,发现清朝的官员穿着官袍、说话做事都特别有派头,就直接用“mandarim”来称呼这些当官的。再后来,这个词传到英语里,变成了我们熟悉的“Mandarin”。

有趣的是,“menteri”这个词的祖先,其实是印度的梵语“mantrin”,意思是“国王的谋臣”。也就是说,这个词从印度传到马来群岛,再到葡萄牙人手里,最后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一路上经历了好几轮“语言变形记”。清朝还没建立呢,这个词就已经在东南亚流行开了——它根本不可能和“满大人”有直接关系。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觉得“Mandarin”就是“满大人”的音译呢?这其实和咱们的大脑有点关系。我们的脑子特别喜欢把陌生的发音,自动和熟悉的词语挂钩。听到“Mandarin”,脑子里就蹦出“满大人”,这完全是一种“听音联想”。就像日本人把“democracy”念成“デモクラシー”,听着像“大摩克拉西”,其实完全是两码事。

再往深了说,清宫剧里的满族官员形象也帮了这个误会一把。那些穿官袍、说官话的“满大人”,在西方人的记录里被反复描写,久而久之就成了“权威”的象征。后来西方人用“Mandarin”指代中国官员的语言,这个形象就更坐实了。

不过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既然“Mandarin”和“满大人”没关系,那它怎么就成了普通话的英文名呢?这就得说到17世纪的传教士了。像利玛窦这样的传教士,当年进京接触到的,都是皇帝和高官,他们说的话自然是北方官话。传教士就把这种“当官人讲的话”记成了“Mandarin”。后来清朝灭亡,民国推广国语,新中国再推广普通话,西方人就顺势把“Mandarin Chinese”当成了普通话的代名词。

有意思的是,西方早期也有类似的误会。19世纪的英国人,常把“满族”(Manchu)当成中国官方语言的名字,和“Chinese”并列使用。两边的误会形成了有趣的镜像:咱们觉得“Mandarin”像“满大人”,他们觉得“满族”就是语言名。这种“你看着我像,我看你也像”的文化错位,恰恰说明了语言接触有多好玩。

说到这里,其实也不能完全怪大家误会。毕竟清朝当官的,确实有不少是满族人。西方人听着他们的口音,记下这个词,再传到全世界,听着也挺合理的。严格来说,“Mandarin”和“满大人”确实没关系,但从文化联想的角度看,“满大人”确实成了“官话”“权威”“皇权”的一种象征。

所以,这个误会到底是误会,还是某种巧合的贴切?还真不好说。语言就是这样神奇的东西,它既能忠实记录历史,也会在传播中悄悄变个模样。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还知道哪些“听起来像中文”的外国词?或者类似的跨文化误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说不定下一个语言趣闻就是你提供的!

来源:羊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