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里的小孙子一咳嗽,刘阿姨就紧张起来:“医生,这个是不是要赶紧吃点头孢?”她甚至会到药店,直接喊一包“消炎药”带回家。可症状不但没见好,孩子反而肚子疼了起来。这样的场景,在许多中国家庭里并不罕见。
家里的小孙子一咳嗽,刘阿姨就紧张起来:“医生,这个是不是要赶紧吃点头孢?”她甚至会到药店,直接喊一包“消炎药”带回家。可症状不但没见好,孩子反而肚子疼了起来。这样的场景,在许多中国家庭里并不罕见。
你有没有发现,每当自己嗓子疼、咳嗽发热,第一反应就是找“消炎药”?而“消炎药”的代名词,往往就是抗生素。但事实上,抗生素真的是“消炎药”吗?为什么医院总是要三番五次确认,能不能开抗生素?更让人意外的是,用错抗生素不仅治不好病,反而可能养出“超级细菌”!
也许你会想,药店里随便买,感冒发烧来一颗,问题不大吧?可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真的让人警醒——2019年全球有约127万人因为感染耐药性细菌而死亡。而背后的诱因,正是滥用抗生素。
那么,抗生素到底有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万能?哪些关于它的谣言、误区,至今还被许多家庭深信不疑?尤其是第3个常见的认知,你可能一直被误导!今天这篇文章将为你彻底揭开这些谜团,还你一个明白的用药常识。真正的健康,不仅需要药,更需要正确的知识。
其实,“消炎药”只是我们口头的习惯说法,而抗生素和消炎药,根本不是一回事。
抗生素:专门杀细菌的“武器”
抗生素,是指能抑制细菌繁殖或杀灭细菌的药物,比如青霉素、头孢、阿莫西林等。这些药物有一个共同点: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毫无作用!举例来说,链球菌性咽喉炎、肺炎、伤口化脓等确诊为细菌感染时,抗生素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消炎药:分为多种类型,作用千差万别
而“消炎药”只是个笼统名称,临床上包括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抗过敏药物等,它们属于减少炎症反应的不同类别。消炎药往往并不直接杀菌,而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损伤实现缓解症状。
日常最常见的“炎症”,更多与病毒感染、物理刺激有关
比如普通感冒、流感,多数是病毒感染引起,没有细菌参与。此时服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伤害肠道菌群,破坏体内微生态平衡。
权威数据佐证:
一项覆盖中国多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查发现,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中,约80%以上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干预几乎无实际治疗价值。
很多人对抗生素的理解停留在“感冒发烧就吃点”这样朴素的逻辑上。可实际上,“好心”用错药,后果可能让你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下面这五个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所有炎症都该用抗生素
许多家庭认为,嗓子红肿、咳嗽、发烧等炎症症状出现就说明要“消炎”,抗生素能一网打尽。
实际上,绝大多数轻微炎症,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皮肤轻度划伤,大多能自愈。这类问题本质上不是细菌感染,抗生素非但没有效果,还增加用药风险。
误区二:没症状了可以提前停药
很多人一见症状减轻,立刻停药。有数据表明,约60%的患者自觉“差不多就行”,随意中断抗生素疗程。但这样会让体内尚未完全杀灭的细菌“东山再起”,甚至培养出顽固耐药菌。
误区三:抗生素治疗发烧、咳嗽,通杀所有感冒病例
这是家庭自用药时最大的误区。流感、普通感冒、腮腺炎、水痘等90%以上属于病毒感染,此时使用抗生素毫无益处,只会破坏正常菌群,增加不必要的药物负担。
临床指南明确,只有出现持续高热、咽部化脓、白细胞急剧升高,才需考虑抗生素干预。
误区四:抗生素是万能保命药,越贵越好
部分老人迷信“头孢”“阿奇霉素”等贵价药,以为病重用强抗生素才保险。但实际用药必须根据细菌类型和敏感性选择,过度用药可能引起肝肾损伤、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副作用。
误区五:有抗生素就要备用,自己随便加或与感冒药混用
一些家长习惯囤药,按自家经验“搭配”抗生素与其他退烧、镇痛类药物混用。结果药物间相互作用导致副作用大幅增加,甚至可能存在用药禁忌及“重叠用药”风险。
反常识提醒: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滥用抗生素正让“超级细菌”成全球健康隐患。近年来,耐药感染病例连年上升,全球每年至少死于耐药菌感染的人数超127万。
科学用药,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医生和药学专家特别提醒,下面这几个实用方法,每一条都关系重大。
出现症状,不要盲目自行买药,务必先分清感染类型
发现发烧、咳嗽、咽痛等不适时,不要第一反应就冲向药店买“消炎药”,更不能随便服用家中存货。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
规范疗程、足量服用,切勿自行加减药量
如果确诊需要抗生素治疗,必须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足量服完整个疗程,哪怕症状缓解也不要提前停药。这样做可以最大程度防止耐药细菌的产生。
不要与其他药物随意混用,防止不良反应叠加
抗生素与某些解热镇痛药、抗过敏药等联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务必清楚告知医生自己目前服用的所有药物,由医生判断如何合理搭配或调整。
不存药、不分享药物,杜绝拼命自救的自以为是
医院所开抗生素都是根据个人病情量身定制的。家里囤药、给别人“搭配推荐”都是不科学也是危险的行为。抗生素不宜在无细菌感染证据的情况下“以防万一”服用。
关注耐药风险,重视每一次用药指导
定期带孩子和老人健康体检,一旦被医生告知有限耐药性细菌感染,一定要如实沟通既往用药史。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多次强调,抗生素用药需以“能不用就不用”为基本原则。
抗生素不是百搭的“消炎药”;它的职责,是在确诊细菌感染时,发挥“对症下药”的作用。胡乱用抗生素,轻则无效,重则培养超级细菌,让全球医疗面临巨大挑战。守住科学用药底线,从每个家庭的小事做起。按医嘱用药、足量足疗程、不过度滥用;出了症状,先看医生,区分类型后再行动。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抗生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4.《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办法》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tibiotic resistance,” 2022.
6.《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指南》
7.《中国基层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行为调查》
8.《家庭常见抗菌药物用药误区解析》
9.《2023中国抗菌药物使用与耐药性监测年度报告》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科普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