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爱的朋友,你知道吗?据最新研究指出,2016-2021年间,我国年平均自杀率为6.03/100000。虽然在此期间,我国人群自杀率和标化自杀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青少年和中年男性呈升高趋势,应特别关注青少年和中年男性的心理健康,加强农村地区和老年人群持续性干预
亲爱的朋友,你知道吗?据最新研究指出,2016-2021年间,我国年平均自杀率为6.03/100000。虽然在此期间,我国人群自杀率和标化自杀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青少年和中年男性呈升高趋势,应特别关注青少年和中年男性的心理健康,加强农村地区和老年人群持续性干预。
今天,我们不想只谈这些沉重的数字。我们想握住你的手,认真地对你说:“答应我别放弃,我们一起想办法。”这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一份承诺,一份来自心理科学和人性温暖的承诺。
那些“看不见的求救信号”,你能识别吗?
当一个人产生自杀念头时,往往不会直接说“我想死”,而是会发出一些“隐蔽”的求救信号:
1.突然开始分发自己珍爱的物品;
2.说出“没有我,你们会过得更好”之类的话;
3.情绪突然从极度低落变得异常平静;
4.回避社交,封闭自我;
5.物质滥用突然加重;
......
这些信号常常被忽视,或者被误解为“矫情”“作秀”。但事实上,大部分的自杀者在行动前都曾发出过某种形式的求救信号,只是我们往往没有准备好接收它们。
两个生命故事:从绝望到希望
故事一:走出“未能阻止”的内疚深渊
李明(化名)一直自责没有阻止哥哥的自杀。那天晚上,哥哥打来电话说“生活太累了”,李明却因为加班疲惫,只简单安慰了几句就挂了电话。第二天,哥哥永远地离开了。
此后,李明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抑郁:“我本可以救他的”、“我是个失败的弟弟”。最终,他甚至开始计划结束自己的生命,“去陪伴哥哥”。
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主动寻求了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医生没有简单地安慰“不是你的错”,而是带他一起重新审视那个夜晚:
“那天你工作到几点?连续加班了几天?接电话时你的身体状态如何?”李明回忆起当时自己已经连续加班72小时,接电话时几乎站着都能睡着。
医生轻声问:“如果我们不会责备一个高烧40度的医生没能完成精密手术,为什么要责备一个身心俱疲的你没能完成一场需要极高专业能力的危机干预呢?”
通过系统心理治疗,李明逐渐明白:自杀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事件,从来不是单一原因或单个人所能决定的。他学会了与内疚共处,并将痛苦转化为帮助其他自杀者家属的动力。
故事二:当孩子说“想死”,父母怎么办?
13岁的媛媛(化名)在日记中写下“活着好没意思,不如死了算了”。妈妈看到后第一反应是震惊和愤怒:“我们给你吃好的穿好的,你有什么想不开的!”
家庭冲突迅速升级:父母大发雷霆,一方面害怕失去孩子,另一方面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想活。父母认为孩子“不懂事”“矫情”,孩子内心崩溃,夺门而出,觉得父母“根本不理解我”。幸而心理医生及时介入,才避免了悲剧发生。
心理医生帮助这个家庭完成了三次关键对话:
第一次,让父母理解:青少年说“想死”也是一种求救信号,是“不知道如何活下去”。这是一种表达极度痛苦的方式,而不是对父母的否认与攻击。
第二次,让孩子表达:在安全的氛围中,媛媛终于说出原因:成绩下滑后感到毫无价值,加上社交困扰,觉得自己“没用极了”。
第三次,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家人一起制定了“情绪安全计划”,包括何时需要喊暂停、如何表达需求而不伤害彼此、什么情况下需要专业帮助。
六个月后,媛媛的父母说:“我们学会了不再轻易评判她的感受,而是先倾听。奇迹般地,当我们不再急于‘解决问题’时,问题反而开始解决了。”
我们可以怎么做?
1.如果你正在痛苦中:
直接求助不丢人:告诉信任的人“我现在很不好”是勇气的表现。
给改变留点时间:情绪像天气,不会永远暴雨倾盆。
远离危险工具:在冲动时刻,简单的方法缺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生命。
2.如果你想帮助他人:
学会倾听,不评判:不说“你不应该这么想”,而是说“我很高兴你告诉我”。
直接询问不可怕:真诚地问“你有没有想过结束生命?”不会植入念头,反而可能打开求助通道。
陪伴寻求专业帮助:全国心理援助热线12356、专业医疗机构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或咨询师都是重要资源。
3.作为社会一员:
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急救技能应像心肺复苏一样普及。
消除歧视和污名:心理问题不是个人缺陷,也不是不坚强的表现,而是健康问题。
支持危机干预服务:可通过全国心理援助热线和精神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最后的拥抱
在2025年世界预防自杀日,我们想给你一个“文字拥抱”: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幸福模板,但有多元化的活下去的理由。有时候,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小得不可思议——一杯没喝过的奶茶,一个还没到来的晴天,或者一次尚未发生的微笑。
如果你正在黑暗中,请相信:有很多人愿意和你一起等待黎明,包括专业工作者,也包括曾经走过同样道路的幸存者。
答应我,别放弃。我们一起想办法!
来源:大众卫生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