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茶,被埋没千年的“丹阳第一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7 17:00 2

摘要:说到“屯茶”,大多人心头一愣——这种名字听着有点陌生?各类茶名遍布商超,绿茶、红茶、碧螺春、龙井,家常便饭了。可“屯茶”,往往没人提起。可它背后的历史,却像一口被遮掩的古井,藏着浅尝未及的丰厚故事,一听下去,不由得让人觉得,原来名气与底蕴多半没关系,谁说得清?

说到“屯茶”,大多人心头一愣——这种名字听着有点陌生?各类茶名遍布商超,绿茶、红茶、碧螺春、龙井,家常便饭了。可“屯茶”,往往没人提起。可它背后的历史,却像一口被遮掩的古井,藏着浅尝未及的丰厚故事,一听下去,不由得让人觉得,原来名气与底蕴多半没关系,谁说得清?

屯茶的故事,要从东汉讲起。这茶发源在丹阳西乡,被称为“屯甸”。东汉名士戴凭,是个很有讲头的人。他十六岁被举为明经,登场就是一副少年得志的样子。光武帝喜欢逗引经学家们论经,他是场子里最耀眼的那一个。后头得罪了太尉蒋遵,自己往牢里一蹲,好运气居然又被赦出了。再下来,也不含糊,“侍中、虎贲郎将”兼个够,官做了十八年,最后死在任上。讲这个人,不太起眼地留下了一笔,后裔迁至江东丹阳,引种了茶树,这事慢慢从学籍档案翻到了茶园里的泥土里头。

后来到了三国,天下开始分出三块,丹阳这片地方,被孙坚父子一抢下来,成了东吴的根基所在。邓店村,后来又叫“屯甸”,就是个屯兵集结地。士兵多了,驻扎的日子久了,生活总要有点色彩。茶,渐渐成了这里每日离不开的东西。那时候军粮、咸菜吃了腻,军士需要提神,得吃点不一样的。丹阳的这款茶香味浓,有点回甜,比起酒来,解渴又安神。就因为这个原因,屯甸村里的戴家后人把自家产的茶好东西,送进了大营,送进了主帅府。

兵营的茶,很快流入了东吴的权臣、将领案头。孙权的舅舅吴景,特地给这茶取名“屯茶”。孙权自饮,招待宾客,也都用。其实说白了,有什么能比“茶”更容易跨越身份身份?你想这场面,刀枪在手,茶杯递来,瞬间战事都淡了点。顺着这个景象,中国后来流传开的“以茶代酒”——在交际场合,不喝酒,喝茶,典故其实源自这里。

顺便提一嘴,三国志里也有佐证。吴太祖孙权去世以后,王位几波转手。孙皓这小子上了台,办事早前还看得住自己,抚恤百姓、开仓济困,都挺像样。可转头又晕头转向,荒于酒色、劳民伤财。设酒宴,群臣陪饮,一人七升,不喝也得硬喝。群臣韦曜,是个史学家兼经学家,本命就喝不了,孙皓还留了点情面,偷偷让他“以茶代酒”。你说韦曜舒不舒服?心里未必感恩,毕竟他还是不能逃出这个荒唐的舞台。

想说的是,韦曜终究还是被孙皓杀了。孙皓自己后来混得江山失守,吴国归晋,洛阳去做了个空头“归命侯”,最后草草病逝。大多昏君下场如此,不过“以茶代酒”这由头,却传开了。只是后来人讲起来,完全忘记了琐碎的人情冷暖。

到了唐朝,戴家的茶事还没断过。分支搬去了润州金坛,捎带把丹阳“屯茶”一脉带了过去,渐渐出“金坛雀舌”、“金坛碧螺春”。你看茶名演变,地名和人名夹裹其中,一口口喝下去,都得细细叨咕。

唐代诗人戴叔伦出生金坛,是戴家后裔。他诗作里能见不少“江南种茶、做茶”生活的片段。每句诗都透着劳作的汗,风吹田陇,人在茶林里曲曲折折。真说起来,艺术不就是一碗生活的茶汤吗?可惜有的人小看了诗歌,大部分人喝茶没看诗。

陆羽,有点传奇,简直就是中国茶文化体制内的光环人物。唐代,他云游江浙,编了世界第一本《茶经》,专论茶之性、制法、饮法。这么一搞,千百年来的茶艺规矩,全按这本书做。陆羽品过多少茶?没人记得全,但丹阳屯甸的“屯茶”,十有八九也在他嘴里尝过。想想挺妙,谁说书里一定全是真的?图个意象罢了。

奇怪的是,屯甸村至今有口“沏井”,说是戴氏泡茶用的。那水清得见底,含硒量还高,怪不得孙权、东吴兵营都爱泡茶。反正水与茶,相互成就,大家都夸。

上世纪五十年代,屯茶被带回主场。政府为搞副业,在屯甸村建大茶场,引进了不少新设备,制茶效率起来了。几年内,屯茶大批量供应市场,江南一带都能喝到,价格不算贵。后来体改,茶场被撤了,村民各自承包了茶田。屯甸村联合起了茶叶协会,三千亩茶田,规模也不算小。企业带着村民搞“有机茶”,花活不少,这“屯茶”品质倒越搞越好。终究还是市场的力量,让古老文化重新有了新鲜的味道!

不过,屯茶并不是谁都说好喝。有人嫌普通,比不上那些广为人知的名茶,说得难听点,连包装都土得掉渣。可有些本地老百姓一说屯茶,就是一脸自豪,深觉得自家产的才是好茶。你说奇怪不奇怪?外头流传,亲情乡味也分主次,谁说得清。

再讲兵营和茶的关系,兵临城下,最怕断水缺粮,可屯甸这里,茶和井都能管上一阵,让人觉得兵力都坚实一点。可朝堂上的座次,终究拼不过江山更迭。昏君能把一杯茶喝成“良药”,也能喝成夺命的“毒酒”,怎么说?喝什么都难救人的心性。

一杯茶,是安慰,是排遣,是外交手段,也是提神的家常物什。古往今来,一样的水,一样的茶树,却被品进千姿百态。谁家喝茶不用讲门道?可戴凭、戴叔伦、陆羽,三个人三种风格,却都围着茶转,又都在历史里落了空。反倒是屯甸村边的老井,还珍藏着那点不知名的沧桑。

如今的屯甸,合作社推广新技术,品质口感稳步提升。可互联网时代,快节奏侵袭下,谁还会在意一村一茶的故事?市场上的“屯茶”越做越精致,线上销售也学会了花式营销。乡亲们倒是习惯坐在自家院子里,一边试新茶,一边议论今年收成,实际倒没有多少想法要“走出去”。古今交错,不确定。

茶与人、乡土与权力、盛名与隐匿,反复纠缠。今天的“屯茶”,仍在地方人家煮沸,偶尔被城里新贵当作新品推广,也许哪天就火遍全国,谁知道?

有人说历史终归要被淡忘,可这片茶叶还在生长,像是潜伏的故事。喝与不喝,记得或忘了,无关紧要了。

时间悠悠,主角退场,茶香依然,人间一直都绕不开这样小小一碗茶。

来源:听风与见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