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高管:再逼中国大陆,半导体将被中国重新定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11:38 1

摘要:全球半导体行业被一记“技术惊雷”击中——台积电前研发副总经理、“浸润式光刻之父”林本坚公开喊话:“再逼中国大陆,他们可能重新定义半导体,就像DeepSeek颠覆算力一样!”

全球半导体行业被一记“技术惊雷”击中——台积电前研发副总经理、“浸润式光刻之父”林本坚公开喊话:“再逼中国大陆,他们可能重新定义半导体,就像DeepSeek颠覆算力一样!”

这位曾用193纳米浸润式光刻技术改写行业规则的元老,为何突然向中国大陆抛出“技术预言”?这场半导体界的“降维打击”究竟会如何上演?

林本坚的警告绝非空穴来风,在最新采访中其直言,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正在走一条“非典型突围路”——与其在7纳米、5纳米制程上与台积电、三星“拼刺刀”,不如用新材料、新架构在成熟制程上实现性能跃升。

比如通过碳基芯片、二维半导体材料,或在7纳米工艺中植入5纳米的功能设计,这种“以软补硬”的策略,就像DeepSeek用算法优化突破算力极限,完全可能绕开EUV光刻机的技术封锁。

数据更直观:华为最新Mate 70芯片采用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叠加Chiplet(芯粒)技术,性能已接近台积电4纳米水平,功耗反降12%。

而美国智库测算,若中国大陆在7纳米节点实现架构创新,全球28%的芯片需求可被覆盖,直接动摇台积电万亿市值的根基。

中国大陆的杀手锏不仅是技术路径,更是全产业链碾压级优势,目前在建或投产的晶圆厂达32座,成熟制程生产成本仅为中国台湾的三分之一,产能规模五年内将占全球28%。

这种“量大价低”的玩法,让台积电如坐针毡——其14纳米代工报价是大陆的2.3倍,而车规级芯片这类成熟制程市场,正被中芯国际、华虹集团鲸吞蚕食。

更让西方脊背发凉的是人才虹吸效应,台积电前高管梁孟松、蒋尚义等“技术大牛”相继加盟大陆企业,中芯国际仅用3年就完成28纳米到7纳米的三级跳。

林本坚坦言:“当几百个顶尖大脑聚焦同一目标,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面对大陆的“换道超车”,台积电正陷入战略焦虑,一边是美日韩逼其追加千亿美元投资3纳米以下制程,另一边是成熟制程市场遭遇“价格绞杀”。

更讽刺的是,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反而加速大陆自主化——华为海思自研EDA工具已支撑14纳米全流程设计,北方华创的刻蚀机拿下长江存储70%订单,设备国产化率从15%飙至37%。

蒋尚义更点破行业潜规则:“英特尔曾是芯片之王,现在却沦为Nobody,台积电若固守传统路径,难保不会重蹈覆辙。”

这绝非危言耸听:2024年中国大陆芯片自给率仅23%,但到2030年,这个数字可能翻倍,直接改写全球定价权。

这场博弈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暗藏三重颠覆性逻辑:

其一经济账VS政治账:美国强推“芯片联盟”每年烧钱超600亿美元,而大陆凭借市场体量,单季度就能消化台积电14%产能,当政治捆绑遭遇商业理性,盟友阵营注定裂隙丛生。

其二全球化VS区域化:台积电被迫在美日德设厂,但海外生产成本暴涨40%,良率跳水15%,反观大陆依托长三角产业集群,研发到量产周期缩短30%。

其三硬件竞赛VS生态重构:大陆正在构建“去美系”供应链——长江存储192层NAND闪存性能追平三星,长鑫存储19纳米DRAM良率突破90%,就连光刻胶这种“卡脖子”材料,南大光电也实现ArF级突破。

林本坚的预言正在应验:当台积电为2纳米制程投入200亿美元研发时,大陆企业已用7纳米+chiplet拿下全球AI芯片23%份额;当ASML纠结是否对华出售DUV光刻机,上海微电子28纳米光刻机进入量产倒计时。

这场较量的终极答案,或许藏在两个数据里——全球76%的半导体设备买家在亚洲,而中国大陆坐拥54%的芯片消费市场。

正如DeepSeek用算法改写算力规则,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重新定义”,或许不是颠覆物理定律,而是证明:商业的本质,永远是用更低成本满足更多需求。

当曼哈顿的实验室还在为0.1纳米较劲,深圳的工程师可能已用成熟制程+架构创新,造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芯片。

你们觉得中国半导体有没有可能赶超美国呢?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宝藏兴趣创作大赛#

来源:圈聊点滴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