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医话 | 情绪“郁”结与早醒:解读身体发出的睡眠警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0:27 2

摘要:专栏由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李艳主任团队打造,聚焦精神、心理、睡眠领域,用暖心文字解心结,以中医智慧融合现代医学助您筑牢心灵防线,拥抱身心健康。

【读心医话】专栏由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李艳主任团队打造,聚焦精神、心理、睡眠领域,用暖心文字解心结,以中医智慧融合现代医学助您筑牢心灵防线,拥抱身心健康。

本期作者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达48.5%,其中女性高于男性。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总是在凌晨定时醒来,再难入睡——这可能是情绪"郁"结在身体上的深沉表达。从中医视角看,早醒并非孤立现象,而是身心失衡的重要信号,是身体在万籁俱寂时发出的低语警报。

PART.01早醒与情绪郁结,身心相连的警示灯

研究表明,早醒型失眠患者患抑郁症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2倍,70%的抑郁症患者首发症状是睡眠障碍,其中早醒占58%。

凌晨1-3点(肝经当令)或3-5点(肺经当令)的定时醒来,尤其值得关注。中医认为,情绪郁结会导致肝气不舒,郁久化火,扰动心神,从而引发早醒。这种“肝火扰心,魂不守舍”的状态,表现为定时惊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等症状。身体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情绪需要疏解,身心需要调适。

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和睡眠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往往出现失衡,影响了睡眠的规律性。同时,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体内的压力激素(如皮质醇)分泌过多,尤其是在早晨,这种激素的分泌高峰可能引发早醒。

PART.02辨别早醒信号,不只是睡眠问题

偶尔早醒无需过度担心,但持续两周以上的早醒伴以下症状,需引起重视:

情绪状态:醒后感到空虚、绝望,或持续情绪低落。躯体症状:乏力、食欲减退、头晕头痛或全身酸痛。社会功能:注意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或回避社交。

中医认为,不同时间的早醒可能提示不同身心状况:

•凌晨1-3点(肝经当令):多与肝郁化火有关,常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凌晨3-5点(肺经当令):多与肺气不足有关,或伴悲伤情绪、气短乏力。

需要注意的是,早醒也可能与其他疾病有关,如糖尿病(凌晨饿醒、心慌手抖)、甲状腺疾病(甲亢早醒伴心跳快、焦虑;甲减早醒伴白天嗜睡)、胃食管反流(无烧心感但胃酸刺激引发反射性清醒)或呼吸系统问题(缺氧导致清醒)。

PART.03中医调适,疏通郁结,安神助眠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针对早醒问题,有以下调理方法:

穴位按摩:

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每日按压3分钟,疏肝理气,缓解情绪郁结。

神门穴(手腕横纹尺侧端):睡前揉按,引心火下行,帮助安神助眠。

安眠穴(耳垂后凹陷处与枕骨下凹陷处连线的中点):用拇指按压穴位,每次2-5分钟,每日两次,有镇静安神之效。

食疗辅助:

肝郁者:推荐玫瑰花茶、佛手粥疏肝理气。佛手10克+黄芪10克,煎水代茶饮,可疏肝理气、益气补中。

气血虚者:桂圆红枣汤、山药莲子羹补益气血。

通用方:酸枣仁15克+百合10克,煮水代茶饮,宁心安神。或莲子30克、百合10克、桂圆肉20克,炖汤,有益气健脾、养阴安神之效。

情志调理:

移情易性:通过绘画、音乐等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摆脱不良情绪困扰。

运动导引:太极拳、八段锦可疏通经络,缓解肝郁;每日散步30分钟,接触自然光线调节生物钟。

呼吸调节:尝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缓解焦虑。

PART.04就医信号,何时需要专业帮助

自我调适后仍无改善,且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情绪持续低落超过2周;社会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有自伤行为或轻生念头;失眠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并影响社会功能及自我状态。

专业治疗采用结合中医情志疗法与现代医学手段。此外,针灸、耳穴压豆、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也常用于改善睡眠障碍。

PART.05预防之道,日常细节守护睡眠健康

预防早醒和情绪问题,需从日常生活入手:

顺应四时,调摄起居:春季阳气升发,宜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耗伤肝血。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蓝光,保持卧室黑暗以促进褪黑素分泌。

避免“情绪过载”:忌大怒、过思,可通过写“情绪日记”或与亲友倾诉疏解压力。

饮食有节:晚餐避免过饱或食用油腻烧烤,以免“胃不和则卧不安”。适当增加富含镁和维生素D食物的摄入,如深绿色蔬菜。

晨间光照:早晨晒太阳15分钟,有助于调节褪黑素-皮质醇节律,改善生物钟。

早醒不是敌人的袭击,而是身体发出的友善提醒——是时候关心自己的情绪健康了。愿我们都能与睡眠温柔相遇。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

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成立于2005年,诊疗病种全,综合服务能力强,全国影响力大。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早建设的神志病重点专科及学科,系仝小林科技专家研究室、仝小林名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主要负责单位。

目前拥有临床医生14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专职心理治疗师3人,年门诊近50000人次。

专科实施分级诊疗、心身同治、中西并重、优势互补。主攻失眠、焦虑障碍、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女性情绪障碍及各类心身疾病。

专科重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开展中药、中医传统疗法(针灸、穴位贴敷、棍针、火熨等)、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电子生物反馈等)等多种疗法。

专科积极探索本土化心理治疗,目前开展个体心理治疗及调息、催眠、正念、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创伤等团体心理治疗。针对青少年、成人情绪障碍、亲子关系异常、婚姻问题、人际关系不良、学习障碍等问题提供对应的心理治疗。

初审 | 陈凌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