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团穿上“潮牌”,传统食俗如何拿捏Z世代的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10:02 1

摘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在“断魂”前,总得先填饱肚子。作为《中国烹饪》的“野生代言人”,小烹决定在这个传统节日跟大家聊聊那些受Z世代推崇的清明美食。

传/统/二/十/四/节/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在“断魂”前,总得先填饱肚子。作为《中国烹饪》的“野生代言人”,小烹决定在这个传统节日跟大家聊聊那些受Z世代推崇的清明美食。

寒食节的“冷饭文学”可能是最早的“预制菜”你以为清明节只是扫墓踏青?错了,这个节日可是寒食节和上巳节的“融合体”。古人在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禁止热烹,只能啃冷食,简直就是隐藏的“冷食界鼻祖”。如今一种号称“冻门”、在年轻打工人中非常流行的新兴饮食方式颇有其势啊!所谓“冻门”,可以理解为一种“自制预制菜”——一次性采购大量食材,一口气做出足够吃一定周期的大锅饭,随后分装,入冰箱中冷冻,食用时只需加热七八分钟即可。加入“冻门”的打工人能以便宜的价格吃到营养均衡、无须每天专程下厨的好饭,少了“科技和狠活”,还能同时兼顾省事和安心。青团变形记:从祭祀供品到“热搜顶流”

豆沙青团,这颗江南春日的“绿色符号”,既是清明节习俗的千年回响,也是糯米与艾草在舌尖上的诗意对话。

青团原本是江南人祭祀祖先的传统食物,谁能想到这颗绿莹莹的糯米团子从江南水乡走向了全国,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春日限定“顶流”,堪称一场“舌尖上的逆袭”。豆沙、芝麻是基础款,咸蛋黄肉松是初代网红,芝士牛肉、桃桃芝士山楂软心是后起之秀,甚至某商超品牌“整活”力度更甚,还推出了红烩牛腩青团。番茄浓汤裹着大块牛腩,包裹在艾草香的面皮里,被不少顾客调侃为鲜肉汤团的“亲兄弟”。就连老字号餐饮品牌们也“卷”起来了:杏花楼的师傅们每天揉几万个面团,手感精准到“一掂知斤两”;功德林把素青团玩出仿荤黑科技,素肉松花生酱青团让年轻人直呼“这素得也太不素了”。

当代年轻人对青团的要求很“苛刻”:要拍照好看,所以樱花芝士紫薯馅的粉绿渐变颜值拉满;要口感猎奇,所以青团铜锣烧、青团冰激凌等,让艾草香与奶油在舌尖跳华尔兹;还要有社交货币属性,如各种联名款、限量款,碳水+甜蜜的双重暴击,有人排队几个小时也只为发条“炫绿”朋友圈;迷你青团更是让人一口一个,专治选择困难症,顺便让减肥党自我欺骗——“小的不算热量”;还有健康Buff加持:低糖、零添加,连艾草都标榜“有机种植”,养生党边吃边念“祖宗放心,我控糖了”……

如今的青团像极了粽子界的跨界选手,馅料堪比“舌尖上的联合国”,而餐饮商家的创造力也是比艾草汁还绿得生机勃勃。

舌尖上的叛逆:老祖宗的菜谱混搭赛博朋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图:枸杞咖啡

右图:清明节是踏春游玩的好时节,以前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是人们享受春天的方式。现在北京某饮品商家将“风筝”挂在了杯子上。

近年来,年轻人推崇的“朋克养生”现象持续升温,从“枸杞保温杯”到“中药咖啡”,他们试图在自己钟爱的美食和闲暇时光中找到更好的结合点,同时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清明美食中也大有体现:当北方打卤面遇见分子料理,山西子推馍披上糖霜铠甲,连客家艾粄都学会了“整容”——艾草汁换成蝶豆花,白糯米染成梦幻紫,朋友圈晒图配文“这不是青团,是东方神秘力量”。更绝的是上海某老字号推出的无麸质青团(用糯米与糙米混合做主料)搭配“艾草咖啡”,既回应了现代人对健康理念的追求,也完成了传统符号的跨文化嫁接。

Z世代的玄学:食物要好吃,更要“出片”

当粉色的气泡水与粉嫩的花朵相遇,春日浪漫感扑面而来。(图 / 萧祉默)

在这个万物皆可打卡的时代,清明美食也得拼颜值。某饮品品牌推出春日新品,粉色的桃花口味气泡水呼应着春日“芳菲尽”的氛围;杭州某茶馆推出“青团塔”,青绿色的甜点叠成金字塔,配古风油纸伞道具,瞬间引爆小红书。潮汕润饼也不甘示弱,内馅从黑松露到海盐芝士,美其名曰“富贵缠身”。年轻人边吃边念叨:“这哪是清明食俗?分明是舌尖上的行为艺术。”

以前全家围坐捏青团,如今年轻人组团直播包艾粄,捏成小猪小熊不算,还要比拼谁家的馅料更“黑暗料理”。从寒食节的冷硬到清明的热乎,从祭祀供品到网红爆款,清明食俗的演变史,何尝不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历久弥新?当00后用空气炸锅做艾草拿铁,当青团在直播间被抢购一空,清明节的灵魂是思念,但它的胃早就被Z世代承包了。

春味正浓,传统不老。愿每一口青团,都能让你嚼出文化的韧劲与时代的甜。

互动话题 】

#青团迷惑行为大赏#

你吃过最离谱的青团口味是什么?

是螺蛳粉馅、辣条馅,还是折耳根馅……

快来评论区晒出你的“踩雷”or“真香”经历,我们会选出3名用户,赠送每人1本《中国烹饪》2025年4月新刊。

来源:中国烹饪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