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元时薪,要求应聘者能帮初一学生数学从40分提到90分,提前把上学期的内容学完。
哈喽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这几天,看到有位家长发的家教招聘帖,:
70元时薪,要求应聘者能帮初一学生数学从40分提到90分,提前把上学期的内容学完。
与此同时,还要做饭、开车接送、培养情商,还得是211毕业的女生。
看到这样的要求,评论区炸了:“建议家长直接许愿,去庙里比较快。”“这不是找家教,是许愿池找王八。”
我盯着手机,突然想起上周女儿撕作业本的场景。
她把考了78分的数学卷子揉成团砸向我:“反正怎么做都不够好!”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这条招聘背后的真相:许多父母总想给孩子全世界,却忘了他们背不动。
一、父母越“外包”,孩子越“摆烂”
李女士曾热衷于“外包教育”,花8000元月薪雇了位“全能阿姨”,负责儿子的功课辅导、营养餐和周末研学。
结果呢?初二的儿子在夏令营里哭着打电话:“妈妈,泡面要先放调料还是先倒水?”
这不是笑话,而是中国式家长的集体困境。
我们总想用钱买“省心”,却把孩子买成了“空心人”。
教育机构的数据显示,76%被“全托管”的孩子认为“努力没用,反正有人兜底”。
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而是“等家教来解决”。
这种心态像慢性毒药,一点点腐蚀着孩子的生命力和责任感。
更可悲的是,许多家长把“外包”当作爱。
以为花钱雇人教解题、做饭、陪玩,就是给孩子最好的资源。
殊不知,当我们把教育拆解成一个个待完成的任务外包出去,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行,你得靠别人。”
这种暗示,比任何批评都更具破坏性,它让孩子潜意识里给自己贴上“无能”的标签。
二、完美主义,是一场两代人的酷刑
开头那条招聘启事最刺眼的,不是70元的时薪,而是“必须211毕业”的要求。
这背后藏着中国家长的病态执念:
把学历当尺子,丈量孩子的未来;用标签当砖头,砌成攀比的城墙。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家长对“完美教育”的追求,本质是对自身焦虑的转移。
那些要求家教老师“全能还要会做饭”的父母,往往自己也在职场和生活中疲于奔命。
某种程度上,他们试图通过打造“全能孩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却把孩子压成一张单薄的成绩单。
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心理老师透露,近三年因“达不到父母期望”而自残的学生数量翻了三倍,有个女孩在日记里写:“我考98分都不敢回家,因为妈妈会说:‘家教是不是没尽力?’”
当教育变成军备竞赛,孩子就成了战场上的消耗品。
我们要求他们精通奥数、英语、编程,却忘了问一句:“你累不累?”
那些被塞满行程表的孩子,看似什么都会,却早已失去学习的热情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三、救救孩子,从放过自己开始
面对这场教育困局,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与其花钱雇“全能神”,不如先拆掉自己心里的“完美牢笼”。
1、学会“偷懒”
把家教的工作拆开,只保留最核心的课业辅导,其他如做饭、接送等生活事务,带着孩子一起做。
别怕他煎糊鸡蛋或记错路线,生活的学问本就是在试错中积累的。
2、允许“不完美”
和孩子约定,每月可以有两次“搞砸不挨骂”的机会。
考砸了、摔跤了、把菜炒咸了,全家人一起笑着收拾残局。
孩子会记住: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怎么站起来。
3、制造“留白”
每周留出半天时间,不安排补习班、兴趣课,让孩子发呆、涂鸦、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
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才是滋养创造力的土壤。
写在结尾: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
愿所有父母都能明白,最好的教育不在简历光鲜的家教身上,而在孩子亮晶晶的眼睛里。
当我们放下“既要又要还要”的执念,春天自然会回到孩子的生命里。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
来源:哎呀妈育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