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除蒿草:一场需要智慧与平衡的绿色行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09:08 3

摘要:夏末秋初,本该是出门散步、感受微风的好时候,但在我国北方地区,有上千万人一到这个季节就犯愁——打不停喷嚏、擦不完鼻涕,眼睛和喉咙痒得难受,晚上还会咳得睡不着。你知道吗?让大家这么难受的“幕后黑手”,可能是路边随处可见的一种植物——蒿草。近年来,为了应对越来越严

全民除蒿草:一场需要智慧与平衡的绿色行动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王曼榕

夏末秋初,本该是出门散步、感受微风的好时候,但在我国北方地区,有上千万人一到这个季节就犯愁——打不停喷嚏、擦不完鼻涕,眼睛和喉咙痒得难受,晚上还会咳得睡不着。你知道吗?让大家这么难受的“幕后黑手”,可能是路边随处可见的一种植物——蒿草。近年来,为了应对越来越严重的花粉过敏问题,北方不少地方都发起了“全民除蒿草”行动,这确实帮大家缓解了不少痛苦。但问题来了:所有蒿草都该被当成“有害植物”,见了就拔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想要解决蒿草带来的麻烦,光有干劲可不够,还得懂科学、有理性,更得考虑咱们身边的生态环境。

一、为啥蒿草成了“过敏元凶”?先搞懂它的“小秘密”

要解决蒿草带来的问题,得先弄明白:为啥偏偏是蒿草,让这么多人过敏?

1.蒿草花粉:会“飞”的强致敏原

蒿草不是单指某一种草,而是对菊科蒿属植物的统称,像我们常听说的黄花蒿、大籽蒿、艾蒿、冷蒿等,都属于这个家族。其中,黄花蒿和大籽蒿的花粉,是出了名的“过敏大户”。为啥它们的花粉这么容易让人过敏?这和蒿草的“生存技巧” 有关——靠风传粉,花粉多到吓人:不像桃花、油菜花那样,靠漂亮的花瓣和甜甜的花蜜吸引蜜蜂帮忙传粉,蒿草传粉主要靠的是风。为了让花粉能顺利找到“另一半”,一株成熟的蒿草能产生上亿颗花粉。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上亿颗微小的颗粒飘在空气中,过敏的人吸入后能不难受吗?蒿草花粉又小又轻,能飘到超远的空间。科学研究发现,蒿草花粉的直径只有大约20微米,比我们头发丝的直径还小很多,而且特别轻。风一吹,它们能飘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不管是在市区还是郊区,都可能被吸入。蒿草花粉里的“致敏蛋白”是引发过敏人群身体不适的“元凶”,这些花粉表面带着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免疫系统会把这种蛋白当成“敌人”,然后发动“攻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I型过敏反应。反应过程中会释放组胺,这才导致了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痒等一系列过敏症状。

2.花粉症:不只是“小感冒”,影响可不小

由蒿草花粉引发的过敏,医学上叫“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花粉症”,严重的还会引发过敏性哮喘。现在,这已经成了北方不少地区的“公共健康难题”:过敏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北京这些地方,花粉症的发病率一年比一年高,尤其是孩子和年轻人,更容易中招。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过敏发作时,吃不好、睡不好,上班没精神,上学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引发了过敏性哮喘,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花钱又误工,给上班族带来较大的负担,一方面为了治疗过敏,得花医药费;另一方面因为不舒服请假,会耽误工作和学习;还有很多人因为过敏,工作效率下降——这些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社会成本。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治理蒿草,减少花粉来源,确实是保护大家健康、改善生活的紧迫事儿。

二、别把蒿草“一棍子打死”!它也是生态“功臣”

不过,要是把眼光从城市移到郊外的草原、山坡,你会发现:蒿草根本不是“有害植物”,反而在维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生态修复的“先锋兵”:哪里贫瘠,哪里就有它

大部分蒿属植物都特别“耐造”——不怕干旱、不怕土壤贫瘠,就算土壤里盐分高,也能生长。正因如此,蒿草也就成了生态修复的 “先锋物种”:在固沙保土领域,特别是在那些植被少、土壤松散的地方,蒿草因为根系特别发达,能牢牢抓住土壤,因而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能阻止土地沙漠化。有了蒿草,其他植物才能慢慢在这里扎根生长,它就像土地的“第一道防线”。蒿草还能帮助退化草原“恢复元气”,假若草原因为过度放牧等原因出现退化现象,蒿草往往是第一个主动“回来”的植物,积极改善周围的小环境,让土壤里积累更多有机质,为后来的牧草、野花等植物创造条件,帮草原慢慢恢复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小食堂”:养活不少小动物

蒿草还是很多昆虫、鸟类和小型动物的“铁饭碗”和“安乐窝”:自然界中,有许多昆虫专门吃蒿草的叶子,有许多鸟类靠蒿草的种子充饥,还有许多小动物会在蒿草丛里躲避天敌。如果我们“一刀切”,把所有蒿草都清除了,这条食物链可就断了,周围的小动物可能就没法生存,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

3.藏在蒿草里的“文化与医药宝藏”

蒿草与中华传统文化及中医药发展的联结,早已深深镌刻在历史脉络中,其价值远不止于人们熟知的 “花粉来源”。在中医药领域,蒿草是不可多得的 “宝藏”。你一定听说过治疗疟疾的 “特效药” 青蒿素,它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而提取青蒿素的原料,正是蒿属植物中的黄花蒿,这是中国对世界医药的重大贡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蒿草药用价值的记载,如今它更是在守护人类健康的道路上持续发挥作用。传统文化里,蒿草同样占据重要地位。每到端午节,不少地方会将艾蒿挂在门上,这一延续千年的习俗,寄托着人们驱邪避疫的美好愿望。同时,中医常用的艾灸疗法,便是以艾蒿制成艾条,能起到温经散寒、调理身体的功效,成为传统医学与民俗文化交融的见证。由此可见,简单将所有蒿草视为 “毒草”、见之就拔,实属短视之举。我们厌烦的仅是蒿草的花粉,而非其整个物种。蒿草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医药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认识与珍视。

三、科学除蒿:用“精准策略”,既护健康又护生态

我以为,在“除蒿”行动中,绝不能搞“一刀切”、“一窝端”、“一声令”,要有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那该怎么既缓解过敏问题,又不破坏生态呢?关键在于从“盲目铲除”变成“科学管理”,用精准的方法解决问题。

1.先分清“好蒿”“坏蒿”:别认错目标

不是所有蒿草都容易引发过敏,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明确 “该治谁、该护谁”:第一,需要重点治理的是黄花蒿、大籽蒿,这两种蒿草的花粉致敏性最强,是除蒿行动的“主要目标”。第二,对其他有轻微致敏性的蒿草要酌情管控,如果某些蒿草分布广,花粉也会引发少量过敏,可以根据情况适当管控,但不用赶尽杀绝。第三,艾蒿等有价值的蒿草要重点保护,特别是艾蒿这样有文化意义、医药价值的蒿草,要与“毒性大的蒿草”区分开来,不能一起铲除。林业和草原部门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识别图册、小程序,教大家怎么分清不同的蒿草,避免误拔。

2.按区域 “划重点”:不同地方,不同办法

除蒿不能不分地域搞“全民行动”,“一刀切”只会破坏生态。应该根据人类活动的密集程度,划分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策略:第一,要确定核心区,也就是必须重点清除的区域,例如城市里的绿地、公园、街道、社区、学校、医院周边,这些地方人员流动性大,减少这些地方的蒿草,能最大程度减少花粉接触,保护大家健康。第二,确定缓冲区,也就是科学管控区,例如城市近郊、公路铁路两侧,在这些地方可以有计划地割除蒿草,控制它的生长规模,防止花粉飘进市区。第三确定一般保护区,也就是在部分区域要尽量保护有益蒿草的存在,例如远郊草原、自然保护区、容易水土流失的地方,除非蒿草长得太多,已经影响了其他植物的生长、破坏了生态平衡,经由专业部门评估后方可清除,否则不建议大规模清除。这里的蒿草,对维持生态稳定很重要。

3.抓准时间:花期前除蒿,效果翻倍

除蒿的时间特别关键,选对了能事半功倍。据研究,除蒿的最佳时间应该是每年的6月到7月初——这时候蒿草已经长到一定大小,但还没开花结籽。为啥选这个时候?如果等蒿草开了花再除,花粉可能已经飘得到处都是,反而会加重过敏;而在花期前除,既能阻止当年产生花粉,又能防止种子散落,避免明年长出更多蒿草。怎么除?矮一点的蒿草可以连根拔起,高一点的可以用镰刀或割草机贴地割掉。不过要注意,操作的时候最好戴口罩、穿长袖衣服,避免接触蒿草叶子引发过敏。

4.种上“替代植物”:不让土地“空着”,才能长治久安

把蒿草清除后,不能让土地就这么空着——不然要么蒿草会重新长出来,要么土壤会流失、沙化。这时候,就得及时种上“替代植物”:可以补种什么呢?比如紫花苜蓿、沙打旺、披碱草这些本地的牧草,它们不仅不容易引发过敏,还能改善土壤;也可以种马蔺、二月兰、波斯菊这些好看又低致敏的野花,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减少过敏风险。

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要“提前考虑”,在公园、绿地、湿地植物配置时,要尽量选择不容易致敏的植物,比如杨柳的雌株(不会飘絮)、松柏类植物、草坪草等,从源头打造“对过敏人群友好”的绿色空间。

结语:和自然“好好相处”,才是长久之道

“全民除蒿草,但别把蒿草当毒草”——这句话里藏着很重要的道理。除蒿草,本质上不是和某种植物“打仗”,而是学习怎么和自然更智慧、更和谐地相处。这件事,考验着我们的科学精神,能不能基于事实,精准做事,而不是盲目跟风;也考验着我们的生态伦理,能不能不只考虑人类的需求,也尊重其他物种在自然中的价值;更考验着我们的长远眼光,能不能为了长久的健康和生态安全,选择可持续的办法。除蒿草,是为了让大家能顺畅呼吸、健康生活;但绝不能把蒿草“妖魔化”,通过精准清除、有效保护、科学管理,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这两件事并不矛盾,反而都是我们对 “美好生活”的追求——既要能在蓝天下自由呼吸,也要身边有生机勃勃的花草、叽叽喳喳的小鸟,有一个多样、健康的自然环境。

让我们用科学和理性当“指南”,在除蒿草的同时,也守护好生态的平衡。相信只要找对方法,我们一定能拥有一个既能安心呼吸,又充满生机的家园。

来源:丝路文博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