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左良玉(1599年-1645年),字崑山,山东临清人,是明末颇具争议的将领。他出身军户,少孤,由叔父抚育成人,虽“目不知书”但“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左良玉早年在辽东对抗后金,积累战功,后转入关内平定农民军。
左良玉(1599年-1645年),字崑山,山东临清人,是明末颇具争议的将领。他出身军户,少孤,由叔父抚育成人,虽“目不知书”但“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左良玉早年在辽东对抗后金,积累战功,后转入关内平定农民军。
崇祯初期,左良玉在昌平督治侍郎侯恂麾下任职,凭借军事才能逐步晋升。崇祯六年(1633年),左良玉因在河南、山西一带对抗农民军屡有斩获,升至总兵官。这一时期,崇祯皇帝对左良玉基本是信任和倚重的。
随着左良玉军事实力的增强,他与朝廷的矛盾开始显现。左良玉性格桀骜不驯,与多位上级督抚关系紧张。1636年左右,左良玉的军纪问题开始凸显,其部队在襄阳等地军纪败坏,“淫污之状不可言”,以至于百姓“不恨贼而恨兵”。
崇祯十一年(1638年),左良玉在与张献忠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曾击伤张献忠。但随着实力增强,他更加倾向于保存自身实力。崇祯十二年(1639年),左良玉在播箕寨之战中因轻敌冒进而大败,损失惨重,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朝廷指挥能力的不信任。
左良玉与崇祯派来的督师杨嗣昌的矛盾公开化,成为关系恶化的重要转折点。杨嗣昌试图用贺人龙取代左良玉的“平贼将军”职位,事情败露后,左良玉对杨嗣昌和朝廷产生极大不满。
1640年,左良玉在与张献忠的作战中多次不服从杨嗣昌的调遣。当杨嗣昌九次命令左良玉合围张献忠时,左良玉均拒不奉命,导致张献忠逃脱并最终壮大。杨嗣昌因此兵败自杀,左良玉与朝廷的隔阂进一步加深。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围困开封,崇祯起用左良玉的恩人侯恂为督师,希望借助他们的关系让左良玉出力救援。然而,在朱仙镇之战中,左良玉畏惧李自成军力,不战而逃,导致明军大败,“弃马骡万匹,器械无算”。
此次败退后,左良玉退至襄阳,后又撤至武昌。他向楚王请求补给遭拒后,竟纵兵掠夺武昌而去。这一时期,左良玉的实际处境也颇为复杂:1638年许州兵变中,他的全家老少被乱兵所杀,家族惨遭灭门,这可能进一步削弱了他对朝廷的忠诚度。
到崇祯末期,左良玉已完全成为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他虽然号称拥有八十万大军,但实际上精锐殆尽,部队多由降兵降将组成,实为“乌合之众”。左良玉对崇祯的诏令阳奉阴违,屡次拒绝出兵剿贼3。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封左良玉为宁南伯,委以其子左梦庚“平贼将军”印,希望他们进京勤王。然而左良玉始终按兵不动,坐视京城陷落。即便崇祯派左懋第等人催促,左良玉仍拖延不出兵。
北京陷落、崇祯自缢后,南明弘光政权建立,晋封左良玉为宁南侯。然而左良玉与权臣马士英、阮大铖的矛盾又起。弘光元年(1645年),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借“太子密诏”讨伐马士英,率兵顺江东下。
左良玉在进军途中病死于九江。其子左梦庚继统其军,不久后率部投降清军,彻底终结了左氏军团与明朝的关系。
来源:老东尼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