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10 日,追觅科技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 宣布成立天文 BU。这一消息瞬间在科技圈与天文爱好者群体中炸开了锅,大家纷纷将目光聚焦于追觅雄心勃勃构建的 “追觅宇宙” 平台。
9 月 10 日,追觅科技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 宣布成立天文 BU。这一消息瞬间在科技圈与天文爱好者群体中炸开了锅,大家纷纷将目光聚焦于追觅雄心勃勃构建的 “追觅宇宙” 平台。
追觅科技的这一跨界之举,是实力使然,还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追觅宇宙” 究竟能否成真?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探讨。
从地面到太空,技术积累能否支撑?
追觅科技自 2017 年成立以来,在智能清洁等领域深耕细作,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其研发人员占比高达 60%,研发费用占销售额超过 7%,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全球累计申请专利 6379 件,授权 3155 件,发明专利占比 45% 。这些技术成果,成为追觅进军天文领域的底气。
在智能清洁产品中,追觅展现出了卓越的精密制造与 AI 算法实力。以其高速数字马达技术为例,突破了 “不可能三角” 难题,实现了超高转速、微型体积与优异听感的平衡,这一技术被复用在多个产品中。而在天文领域,大口径光学镜片的量产难题,恰恰需要强大的精密制造能力作为支撑。追觅试图将地面产品的技术优势迁移到天文设备制造上,让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实现超大口径设计,同时内置 AI 算法自动补偿大气抖动、识别追踪深空天体,帮助业余爱好者拍出高质量天文影像。
但不可忽视的是,天文领域的技术要求与地面产品有着本质区别。
太空环境复杂,对设备的稳定性、精度、抗干扰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从毫米级的电机精度到数万公里级的星间通信,从地面的电磁环境到太空的高能辐射环境,追觅面临着巨大的技术跨越。尽管追觅声称通过 “预研 - 产品 - 平台” 三级研发体系,天文 BU 可调用集团底层技术,且智能工厂经柔性改造能共线生产扫地机器人与天文设备元器件,但要将现有技术完美适配天文领域,仍需克服重重难关。
若能成功跨越技术鸿沟,技术积累将成为 “追觅宇宙” 坚实的地基;反之,技术瓶颈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巨石。
竞争激烈的赛道,差异化优势能否凸显?
在民用天文领域,竞争已然十分激烈。小米生态早已推出多款入门级天文望远镜产品,华为在今年 7 月也与贵州射电天文台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涉足天文科学 AI 技术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追觅要构建 “追觅宇宙”,必须拥有独特的差异化优势。
追觅天文 BU 宣称正在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量产难题,解决传统设备易受干扰的痛点,这无疑是其一大亮点。大口径光学镜片能够收集更多光线,提升观测的清晰度与分辨率,让观测者看到更遥远、更微弱的天体。若追觅能够实现量产,降低成本,将有望打破高端天文设备被少数品牌垄断的局面,为更多天文爱好者提供高品质的观测设备。
同时,追觅计划从地面观测到太空应用,构建完整的技术链路,通过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将光学技术推向太空场景,这种全链条布局在行业内较为少见。
然而,竞争对手也并非毫无优势。小米凭借其庞大的生态体系与性价比策略,在入门级市场积累了大量用户;华为则依托自身强大的通信与 AI 技术,在天文 AI 辅助观测等方面有着广阔的探索空间。追觅需要在产品性能、价格、用户体验等多方面精准发力,进一步凸显差异化优势,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天文赛道中脱颖而出,吸引用户加入 “追觅宇宙”。
构建生态闭环,用户与市场能否买单?
“追觅宇宙” 平台旨在构建 “硬件 + 软件 + 社区” 的闭环生态,这一理念听起来十分诱人。硬件方面,除了智能天文望远镜,未来可能推出卫星通信终端等太空设备;软件层面,用户可通过平台远程控制设备、生成 AI 星空图谱、接入独家深空数据库;社区层面,联合院士推出《一起看星星》公益直播课,培养 “宇宙公民”。从理论上讲,这样的生态闭环能够满足天文爱好者从观测设备使用、数据处理到知识学习与交流的全方位需求。
但从市场接受度来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天文设备属于小众市场,用户群体相对有限,且天文爱好者对设备的专业性与品牌认可度要求极高。追觅作为新进入者,需要时间来培育市场,建立用户信任。
另一方面,生态闭环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投入,维持平台的运营、数据库的更新、社区的活跃都并非易事。若不能吸引足够数量的用户,实现规模效应,盈利将成为难题。此外,用户是否愿意为 “追觅宇宙” 平台的服务付费,也是未知数。只有当用户切实感受到平台带来的价值,市场愿意为其买单,“追觅宇宙” 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追觅成立天文 BU,构建 “追觅宇宙” 的蓝图充满了想象力与挑战性。从技术、竞争与市场等多维度分析,其既有成功的潜力,也面临诸多风险。追觅科技若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突出差异化竞争,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成功打造 “追觅宇宙” 并非不可能。
来源:咫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