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粉丝朋友要求,今天我们讲襄阳!在古代,我们说一个地方是否重要,最主要的就是看这里究竟连通了什么?大家看看襄阳城的位置,它的周边有几大非常重要的地理单元,北部是“王气之地”的关中平原,“天下之中”的洛阳盆地,“天然旋转门”之称的南阳盆地,以及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应粉丝朋友要求,今天我们讲襄阳!在古代,我们说一个地方是否重要,最主要的就是看这里究竟连通了什么?大家看看襄阳城的位置,它的周边有几大非常重要的地理单元,北部是“王气之地”的关中平原,“天下之中”的洛阳盆地,“天然旋转门”之称的南阳盆地,以及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南部就不用我多说了,衔接的是“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这些重要的地理单元如果没有秦岭造山运动的发生,按道理来说它们应该是浑然一体的,而现在它们却被这些大大小小的山体分割的支离破碎。但庆幸的是这些被分割的地理单元我们总能通过山间豁口或天然河道使它们互通来往,而衔接这几大地理单元的关键孔道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襄阳。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楚国与北方各诸侯国之间的沟通就是经楚国郢都北上,然后过荆门、宜城后去往襄樊的,这条道古时候叫“荆襄道”,现在你也可以叫它“宜城通道”。继续向北越过汉水进入南阳盆地后,可以有三条线路选择,向东北穿越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的方城隘口,可以直达华北平原。这条过“方城隘口”的通道历史上被称为“夏道”,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军屡次与齐、晋等国逐鹿中原,争夺霸主地位的进军线路。向北可以经南阳盆地沿白河河谷北上,翻越秦岭伏牛山支脉分水岭后可以接上黄河流域的伊河河谷,进入洛河流域,然后去往号称“天下之中”的洛阳盆地。向西北可经白河、湍河去往内乡,然后走武关、商洛、蓝田,抵达秦国的根基所在——“关中平原”,后人称这条道为秦楚大道,像白起攻楚、刘邦入关都是走的这条道。最后一条线路是从襄阳出发,沿滚河东行,过枣阳后,走桐柏山和大洪山之间的谷道抵达随州,再沿府河(古时候称涢水)南下,过安陆、云梦,最终抵达长江之滨的汉口,来到江汉平原的东部腹地。
有人可能认为还有一条线路可走,就是沿汉水西行去往汉中盆地,这条水道古人确实走过,但是水道的中上游狭窄,浅滩也比较多,小型船只通过尚可,大型船只或大规模的行船是有问题的,而且汉代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地震频发,地震就会造成汉水改道位移,所以汉江这条沟通汉中和南阳盆地的水道真正利用起来,其实是在隋唐时期了,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因为前面我们说到的“秦楚大道”受阻,为了保证关中地区的供给,开辟了从襄樊至汉中再转关中的运输通道,其中从襄樊至安康的这条线路就是上津道的一部分。
这条道为什么后来能够被开发利用,也是因为汉水从丹江口至钟祥的这一段河道河面宽度从80米扩展至800米,流速从3m/s降到了0.5m/s,形成了优良的水运通道。《水经注》记载:“汉水东经万山北,其下有潭,深不可测”,可见当时汉水襄阳段的水运通行条件是非常好的。
汉江襄阳段-底图来源:新华社/杨东 摄
我们讲了这么多通行线路,大家看看它们的分布,看看它们与周边河道的关联性,再看看这些河道与襄阳又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自西北流向东南的汉江及其支流清河、唐白河、滚河呈树枝状水系分布,最终汇集于襄樊地区呢?我们经常讲古代有水就有路,那襄阳在宏观地理上的连通优势就不用我多说了。
再来看看襄阳在微观地理上的防守优势,襄阳地区的整个地形可以用“群山四绕,一水纵贯”来形容,因为鄂西北地区本来就多低山丘陵,襄阳城面向汉水,背依岘山,周围又有桐柏山、大洪山、武当山,以及荆山等一众山体构成了三边屏障。这种地形是不利于优势骑兵碾压或者说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不仅不利于进攻方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而且襄阳正好扼守沿汉水南下通道的北口,河口两侧又被岘山和鹿门山所夹持,襄阳守军完全可以利用汉水与周围的群山封锁敌军的来路。就是说从北方来的敌军到达襄阳这个地方以后必须要攻克襄阳,绕是绕不过去的,就算你强行进攻冲破了襄阳守军在岘山与鹿门山设置的堡垒,如果不拔除襄阳这根钉子,那冲到汉水下游的敌军很可能就会被襄阳的守军封锁再次北上的通道,最终包了饺子。而要拔除襄阳这根钉子又相当的艰难,大家应该知道襄阳以前叫“襄樊”,汉水南部的这座城叫襄城,北部的这座城叫樊城,两城虽然隔江相望,但是通过浮桥和船只进行了连通,战时就可以相互支援,形成交叉火力,使敌军难以同时攻破两城。再利用周边山岭上设立的烽火台、堡垒,形成前期预警和外围阻击体系。同时利用汉水充当天然护城河,并布设水军,控制江面,防止敌军架设浮桥或者渡船强攻。前面讲过襄阳正好扼守沿汉水南下通道的北口,虽然敌军不能通过汉水南下,但襄阳的守军却可以从荆州、武昌等地通过汉水水路获得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那这样就使得进攻方陷入了持久消耗战,持久消耗战最大的问题就是考验军队的补给能力。
而襄阳城除了可以得到荆州、武昌等地的物资补给外,它自身也有造血功能。大家看看襄阳附近低山丘陵之间有很多可耕的平地,这里又是多条河流的交汇之地,古人还在这里修建了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像六门堰、木渠、长渠等等。
所以襄阳地区的农耕条件是很好的,这里日照又充足,土地又肥沃,种植粟、稻、桑、麻都可以。这一整套组合拳下来,多数情况下从北方南下的敌军都是吃不了兜着走的,这也是襄阳守城者多次挫败来犯之敌的根本原因。
那有人肯定要问蒙古铁骑是如何踏破襄阳的呢?蒙军对襄阳的作战整整持续了6年之久,而且彻底放弃了游牧民族抄掠袭击而不久驻的传统,也不使用快速猛攻坚城的战术,而是用小火慢熬的方式让襄阳城一步步沦陷。首先是寻找立足点,以贿赂襄阳守将吕文德的方式获得了在襄阳附近建榷场机会,榷场就相当于现在的边境贸易市场,之后又以保护榷场安全为由要求构筑防御工事,防御工事一构筑就不得了了,蒙军在白河口、万山、鹿门山北、岘山、虎头山、新城等地的堡垒就像蘑菇一样长了出来,遍地都是!蒙军获得了立足点后就开始修筑长围,也就是把分散的堡垒通过长围连接起来,这样不仅阻断了汉江与外界的连通,同时也使襄阳城的守军成了“瓮中之鳖”。
这些事情做完以后蒙军就集中兵力围攻襄阳,同时派遣偏师在两淮、四川多个方向发起佯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分散和牵制南宋各地的军队,使其没办法抽调兵力来支援襄阳。同时还建造战船训练水军,目的就是要在襄城和樊城之间的汉水水面上耍动作了,因为宋军原先在汉水中竖立了木桩,用铁链连锁的方式架设了浮桥,周围还有战船保护。宋军的这些浮桥最终被蒙军的水军一把火烧了,烧了以后就切断了襄樊两城的来往,那战时这两座城就没办法相互支援形成交叉火力了,这样元军就达到了各个击破的目的,最终樊城在元军的猛攻下寡不敌众就沦陷了。
除了小火慢熬的进攻方式,蒙军还在进攻武器上搞来了回回炮,回回炮的射程在300米,而宋军的霹雳炮只有200米,回回炮可以发射150斤石弹,每日每炮可投掷20次,这种攻击强度完全可以击碎襄阳城的包砖城墙,你别看回回炮与宋军霹雳炮的射程只差100米,这100米的距离就是敌人能打到你,你却打不到敌人。
襄阳之战历时6年,耗费了巨额的人力、财力,元军最终才攻陷了这座号称“京湖之首”“天下之脊”的枢纽要地,就此打开了进军南方的大门,打开了这扇门,元军便“乘破竹之势,席卷三吴”,拿下南宋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其实对于南方政权来说,襄阳这个据点并不是抵御北方势力的最佳点位,大家应该知道楚国当时修建的楚方城,将战略纵深推进到方城夏道一线,便可使南方政权依托伏牛山、桐柏山获得整个南阳盆地的战略纵深,这才是最优方案。
来源:星球科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