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病毒藏身何处?医生揭秘:这3个日常物品携带大量病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7:00 2

摘要:说到霍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不是过去老电影里的事儿吗?现在还有这玩意儿?别急,听我慢慢道来——霍乱病毒可没退休,它只是换了个马甲,躲进了你日常生活里的角落,潜伏着,等你一个不小心就扑上来。

说句恶心点的,咱们平时摸来摸去的那些玩意儿,真不比公厕的马桶圈干净多少。你以为洗了个手就干净了?

那是你太天真,病毒早就跟你混熟了,霍乱病毒就在你身边,天天跟你打照面,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说到霍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不是过去老电影里的事儿吗?现在还有这玩意儿?别急,听我慢慢道来——霍乱病毒可没退休,它只是换了个马甲,躲进了你日常生活里的角落,潜伏着,等你一个不小心就扑上来。

这次咱不谈天灾,也不谈瘟疫,只说你手边的三样东西,看似不起眼,却是霍乱病毒和其他病菌的“秘密老巢”。你要是还像以前那样随便摸、随便吃,真的,哪天上吐下泻哭爹喊娘了都说不清怎么来的。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要揭开这3个藏污纳垢的“平凡物件”真面目,顺便讲讲中医怎么看这种“邪气侵体”的事儿,别让你再当那个浑然不觉的倒霉蛋。

是不是有点上头?别急,咱们一个一个说。

先说个真事儿。

2023年,菲律宾马尼拉爆发了一波霍乱疫情,短短几个月内就有上千人感染。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约有80%的患者来自城市贫民区,公厕共用,饮用水来源不明

但也有不少“中产家庭”中招,追踪溯源发现——竟然是厨房的抹布惹的祸

第一件藏污纳垢的东西,就是——厨房抹布。

你没看错,就是那块每天擦桌子、擦灶台、擦碗边的破布。很多人家一块抹布从年头用到年尾,脏了?冲一下。

臭了?晒一晒。可你知道吗?一块看起来干净的抹布,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量可达上千万,而霍乱弧菌,就特别喜欢在这种潮湿、有食物残渣的地方安营扎寨。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调查研究,家庭厨房抹布中检测出霍乱弧菌的阳性率高达12.5%,其中多为使用超过一周未清洗者。你想想你家那块“多功能布”,是不是也该退休了?

在中医眼里,这种“因触致病”的现象,早已有之。古人称为“湿邪入脏”,湿者,黏腻重浊,最易藏毒。厨房本就是水火交汇之地,若布巾久湿不干、污秽不清,便如同引狼入室,邪气乘虚而入,脾胃首当其冲。

再说第二样——手机。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习惯:吃饭时刷手机,上厕所刷手机,深夜躺床上继续刷,连洗手都舍不得放下。手机已经成了老百姓的“第五器官”,可你真知道它有多脏吗?

有研究显示,一部普通智能手机表面附着的细菌数量,平均是马桶圈的10倍以上

其中不仅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甚至在某些样本中发现了霍乱弧菌的基因片段——虽然不一定具有活性,但说明什么?说明它们来过,呆过,甚至可能留下了后代。

你用它打电话,靠近嘴边;你用它刷视频,摁来摁去;你再用手抓点饼干往嘴里送——这一整条传播链,病毒看了都笑了。

中医讲“口为脾之窍”,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一旦受了“邪气”,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腹泻、呕吐、纳呆、腹胀等症状你以为是“吃坏了肚子”?其实是“毒从手入,邪从口入”,手机就是那个“传毒媒介”。

第三样,很多人根本想不到——牙刷杯。

你是不是也是那种刷完牙随手一插,杯子里积着点水,牙刷头朝上对着天,杯底发黑你也不管?可你知道吗?一个潮湿的牙刷杯,最适合细菌繁殖,尤其是在通风不良、阳光不照的盥洗台一角。

2018年,北京市疾控中心曾经做过一次家庭浴室微生物调查,牙刷杯内部的细菌数量超过马桶圈的两倍,其中也检出过霍乱弧菌和沙门氏菌。你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细菌杯”里的牙刷塞进嘴里,想想是不是觉得有点恶心?

中医讲“口齿为胃之门户”,晨起即刷牙,是为了“清胃火、除宿垢”,但若刷牙之具本身即污秽,那便是“以毒攻身”你觉着是在养生,实际上是在自损。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那我是不是要活在消毒水里?天天喷酒精?不至于。但你得知道,真正的健康不是怕病,而是识病、防病、避病。

霍乱不是历史,它就在当下。根据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仍有数起输入型霍乱病例,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口岸城市,霍乱弧菌依然活跃于环境水源、食品、生活用具中,只要条件合适,它就能“东山再起”。

那中医怎么看霍乱这种病?

古籍《温疫论》中有“疫邪自口鼻而入”的说法,霍乱虽为急性肠道传染病,但在中医理论中,属“湿热疫毒”范畴。湿为重浊之邪,热为燥烈之性,二者合攻脾胃,气机壅滞,津液失调,便成上吐下泻、烦躁口渴之症。

防之之道,不在药石,而在日常。

厨房抹布要常洗常换,最好一周一换,使用后彻底晾干再收纳;
手机定期消毒,尤其饭前、如厕后,别拿着手机就吃东西;
牙刷杯每日倒干净水渍,牙刷定期更换,别等刷毛都开了花。

这些事,说起来都简单,但真做起来,有几人能坚持?中医讲“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不是等病来了才去治,而是平时多点心眼,少点懒惰。

你看,健康这事儿,不难,也不神秘。难的是你肯不肯多洗一次、多换一块、多动一下。

行文至此,咱不绕弯子了。那三样物品你记住了吗?抹布,手机,牙刷杯。

它们看似无害,实则藏毒。不是吓唬你,而是提醒你,真正的病,不是突然“咚”一下来了,而是日积月累,悄无声息,等你反应过来,它已经根深蒂固了。

所以,别再迷信“我身体好”“我从小不生病”这种说法了,病毒不认人,它只认环境、认机会。

咱当医生的,不怕你问病,就怕你麻木。

如果你看到这,觉得有点受用,那就点个赞,留个言,转发给你那个还天天拿手机当饭勺用的朋友。

健康这事儿,不求你顿悟,但求你有心。

参考文献:

[1]吕明, 王鹤, 刘春华. 家庭厨房环境中微生物污染状况与防控措施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23, 39(5): 679-683.
[2]钟丽莎, 陈建宏. 居民家庭卫生用品污染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4, 34(4): 362-365.
[3]王琳, 张志强. 霍乱弧菌的传播途径及其防控策略[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3, 57(2): 123-128.

来源:王主任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