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居然也能卖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6:59 1

摘要:在10来年前,有这样一种人,会被贴上可怜的“标签”,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发呆。

在10来年前,有这样一种人,会被贴上可怜的“标签”,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发呆。

但是就在如今2025年,孤独却被一些资本家盯上。

于是开始衍生出一系列产品,比如单人餐厅陪伴直播、虚拟恋人。资本家把它统称为“单身经济”。

原来孤独也可以被定价,而且卖的并不便宜。

而如今的单人餐厅满大街都是,一份单人套餐,往往比普通快餐贵20%,孤独也常常成了加价的例外。

就现如今的直播间里,有人打开直播默默的刷题有人默默的打卡健身。观众仿佛付费的不是内容,而是存在。

当身边一片安静的时候,至少手机屏幕里有人呼吸。

现如今国内外也出了一些旅游陪伴,并给他起名叫做“搭子”。

按小时收费,陪你逛街、打游戏、甚至听你吐槽。而在旅游清单里,只要你花钱,甚至有人愿意当你的爬山伴侣。

你要是没钱的话,那还有ai24小时随时待命的聊天机器人。

虚拟伴侣甚至可以根据你的喜好调整语气,价格也从免费使用到月付上千不等,孤独被细分为基础款以及豪华款。

在18~35岁的人群里,孤独感是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之一。所以本该是情绪问题的孤独,如今却成了市场的刚需,这才让资本家盯上。

这逻辑也很简单,快乐能卖,孤独当然也能卖。快乐更容易腻, 但孤独却永远存在。

单身经济有三个共性:低门槛、碎片化以及情绪价值。但是这里有一个最大的悖论,那就是消费行为虽然缓解了孤独,但同时也制造了更多的孤独。

虚拟伴侣可以陪你聊天,这会导致你现实中的朋友关系更少。

毕竟单人餐会让你舒适。但也会因为这样,减少了偶然社交的机会。当孤独被商品化之后,这就成了一个可以重复消费的循环项目罢了。

孤独,为什么就成了市场的一种可以赚钱的产品?首先是大城市人口密集,人际关系稀薄。社交越来越像是一场交易,朋友都只有利益交换,而真正的陪伴反而成了稀缺品。

有些朋友越刷短视频,就会越觉得自己孤单,毕竟算法给你推送的是热闹的一面,而屏幕前的你,才是越来越孤独

于是,你也开始在短视频分享你孤独的一面,当孤独被共享,商家就能更放心的卖,因为没人觉得买孤独产品,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但为什么我们会对这方面买单,因为我们在虚拟世界里,寻找的就是另一个跟自己灵魂契合的自己。现实的人际关系不可控制,但虚拟伴侣完全听话。

但是孤独经济提供的伴侣,只是片刻的、表层的,却无法又与我们内心深度联系。

这些孤独经济虽然在如今缓解了,满足了许多需求,但它毕竟治标不治本。

虽然我们用消费解决了孤独,但也却忘了它的根源是:社会关系的断裂

花9块9买个“ai男友”虽然能缓解今晚的孤独,可明天醒来,你还是得一个人上班,一个人回家。

孤独能卖,但“真陪伴”,你敢买吗?

来源:绝地小苏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