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孙立人临终遗言:我对得起我的国家,不葬大陆就棺不入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08:14 1

摘要:1990年11月19日,一代抗日名将孙立人在台湾溘然长辞,带着满身的军功和冤屈遗憾离世。临终前,他一直都在喃喃自语:“我对得起我的国家,不葬大陆就棺不入土”。尊重老人的遗愿,他的灵柩至今仍伫立于台中市北屯区大坑东山墓园,高于地面放置。

1990年11月19日,一代抗日名将孙立人在台湾溘然长辞,带着满身的军功和冤屈遗憾离世。临终前,他一直都在喃喃自语:“我对得起我的国家,不葬大陆就棺不入土”。尊重老人的遗愿,他的灵柩至今仍伫立于台中市北屯区大坑东山墓园,高于地面放置。

问题来了,孙立人将军为何会有如此遗嘱?又为何带着无尽冤屈离世?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详细解答。同时声明,这篇原创文章只发表于今日头条和百度平台,欢迎转发评论,不欢迎复制粘贴和搬运剽窃。#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孙立人出生于1900年12月,字抚民,安徽省庐江人,一代抗日名将和爱国人士。他先后获得云麾勋章、大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丰功勋章和青天白日勋章等荣誉,堪称中国军人的楷模。不过,由于遭到蒋氏父子猜忌,他在抗战胜利后不得重用,更在退居台湾后遭到长期软禁。#抗日名将孙立人#

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十七日,孙立人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山南的一户官宦人家。父亲孙熙泽举人出身,清末时在山东多地任职,民国时担任过山东省高等审判厅厅长和国会议员等职。

孙立人和父亲

孙家在当地很有威望,孙立人自然也被家族寄予了无限厚望,从七岁就拜宋执中为师开蒙读书。在经过两年的旧学教育后,他被父亲带到山东接受新学教育。当时,青岛还是德国的租界,幼小的心灵便意识到国弱就会被欺,逐渐萌生出从戎报国的理想。#文史知识局#

1901年,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同11个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其中规定,分39年向这些国家赔偿4.5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

1907年,为进一步侵占中国市场,为进一步提升自身影响和国际形象,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率先同意退还赔款。除了兴建清华大学外,还用余款设立了专门的奖学金来资助优秀青年赴美学习,接受西方的教育。

1913年,清华大学面向全国开始招生,不满14岁的孙立人回到祖籍安徽报名参试,竟以全省状元的身份被清华留美预科班录取。在校期间,他除了攻读专业课程外,还担任校篮球队长并率队获得了全国冠军,之后更在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击败日本夺得冠军。

从清华毕业后,孙立人远赴美国留学,进入著名的普渡大学就读。期间,他不仅亲眼目睹了美国的强大,而且还目睹了列强的侵略扩张,坚信只有通过强军之路才能实现中华崛起。

从普渡大学本科毕业后,孙立人开始践行自己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维吉尼亚军校,还与未来的美国名将马歇尔和巴顿成为了校友。就读期间,他不仅认真学习最先进的军事理论,而且亲赴欧洲多国实地考察参训。

1927年,饱含报国之志的孙立人回到祖国,事情并没有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既不是正统的黄埔系出身,又没有地方军阀的背景,他自然不会得到重用,无论哪派哪系都不接纳。

网友曾经戏称, 爱因斯坦和牛顿来了中国都得提几瓶茅台送礼,霍金来了中国都得站起身给人敬酒。不然,你就只能坐冷板凳。当年的孙立人就深有感触!

由于相似的学习经历,孙立人逐渐获得宋子文的青睐,成为其插手军务的得力人选。凭借这层关系,他顺利出任了军训队长和司令部侍卫副队长,初步在军界崭露头角。

宋子文

宋子文创建税警总团作为自己的嫡系部队,孙立人被任命为第四团团长。在训练新兵时,他发现国军中越来越多的弊病,开始强调忠诚、纪律、体能和素质对军人的重要性。

作为自己一手创建的嫡系部队,宋子文对于税警团的支持力度空前绝后,很快就全部更换为美式装备。于是,国民政府最滑稽可笑的一幕出现了,只负责抓捕走私和偷税漏税的准军事力量,竟然成为国内最精锐的部队,没有之一。

由于出任了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在他的扶持下,孙立人的势头也越来越好,税警团的战斗力也日益增强。

因为性格高傲,因为海外经历,加之蒋宋之间的复杂关系,蒋介石不甚喜欢孙立人。最起码,他并没有真正接纳这个青年军官,只是碍于情势才勉强起用而已,这也为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喜欢历史的朋友一定清楚,蒋介石特别擅长权力平衡和派系争斗,对于“浙江系”和“黄埔系”格外器重。而对于宋家,他虽然通过迎娶宋美龄实现了政治联姻,但始终都是又用又防。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很快就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不过,蒋介石却宣扬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继续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放任日寇烧杀抢掠,这引起了孙立人的强烈抵触。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华北,希望在此打造第二个“伪满洲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蒋某为了提振全国抗战的士气和信心,代表国民政府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

战端一开,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有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在侵占平津地区后,日军积极策划进攻上海,还继续沿用之前的伎俩挑起事端。1937年8月9日,大山勇夫和斋藤要藏驾驶军用汽车冲击虹桥机场被我军击毙,总领事冈本一面向国民政府施压,一面在闸北和虹口一带积极布防。

1937年8月13日,以中国军队进攻驻扎于上海虹口的日军为标志,淞沪会战由此爆发。作为精锐力量,税警总团被改编为国军正规部队参战,孙立人第一次为国而战。

由于国民政府采取片面抗战的路线,完全不顾客观劣势和战场形势而执意“硬碰硬”,导致了淞沪会战惨败。期间,孙立人因为身负重伤而率军后撤,含恨离开了战场。

淞沪会战后,孙立人退到后方进行休整,部队被扩编为一个整师的建制。1938年6月,日军继续向华中地区进兵,中国军队在安徽、湖北和浙江等地展开了阻击,从而打响了抗战史上持续最长、规模最大和歼敌最多的武汉会战。

武汉是中国内陆的重要城市,位于长江中游的枢纽地带,地理位置关键。同时,它还是除上海外的第二大城市,工农业实力都相当雄厚,因而成为日军争夺的焦点。

日军显然没有想到,在刚刚遭遇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的惨败后,中国军队丝毫没有退缩,会战就此展开。持续四个月后,尽管我方凭借坚韧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消灭大量有生力量,但在粤汉铁路被切断后,武汉的战略意义已经丧失。

1938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为保存有生力量继续抗日,最终决定主动放弃武汉。这一会战不仅没有消耗掉抗日主力,反而使日本在军需储备上捉襟见肘,直接导致相持阶段到来。对此,冈村宁次有过这样的感慨:

武汉之战伤亡甚重,皇军士气大大低落。

武汉会战后,日本统帅部不再继续叫嚣“速亡中国”,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均不能实现。同时,中国也坚定了“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开始坚定打持久战的决心。据当时美国驻华记者白修德在《中国的惊雷》一书中记载:

空前未有的最完全团结精神,在汉口存在了好几个月。其间,曾在武汉呆过的人,谁也不能精确地说明这“武汉精神”是怎么回事,但全中国都动了。

1941年1月,随着《美日通商航海条约》到期,罗斯福政府单方面宣布不再续约。同时,美国公开限制日本的海上贸易和运输,引起了对方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经过海军和陆军的反复争吵,日本内部终于就海上开战一事达成共识。天皇裕仁也认为,要么半年内从东南亚各国撤军,要么就硬着头皮对美国开战。

1941年12月初,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调集6艘航空母舰和350多架战机,突然发动了偷袭珍珠港的战役。结果,美国太平洋舰队的4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被击沉,另有近200架战机被毁和6000人伤亡。

日本的“不宣而战”本就有传统,之前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都是如此,可见其野蛮和无耻。美国上下全都气炸了,罗斯福总统亲自赶到国会发表宣战演讲:

日本以虚情假意的声明和佯装和平的姿态欺骗美国,向整个太平洋地区发动了这场突袭。我发誓,无论花多长时间来抵御这一蓄谋已久的侵略,美国都将凭正义的力量彻底取得胜利!

随着参众两院通过向日本宣战的决议,美国正式加入到这场波及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凭借着强大的战争机器,它开始为整个反法西斯同盟提供物质援助,极大地加速了整个战争的进程。

缅甸只是东南半岛的一个小国,凭借西临英属印度和东北部接壤中国的地理优势,意外成为二战中极具战略价值的国家。为了保住这里,中英两国很早就开始酝酿军事合作,杜聿明还作为国民政府的军事顾问前往实地考察。

由于英国政府固有的傲慢与偏见,担心中国会涉足自己的地盘,因而对入缅作战一事久拖不决。美国对日本宣战后,中英两国才在罗斯福的直接推动下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远征军开始积极组建。

到了1942年初,随着英军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高傲的丘吉尔不得不紧急向蒋介石求救,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杜聿明的率领下,我方先后取得了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和东枝战役的胜利,逐步扭转了战场局势。期间,孙立人的第38师更是所向披靡,打出了中国军人血性和气势。

为了营救被包围的七万多英军士兵和记者,孙立人率部毅然向日军精锐第33师团发起攻击,取得“仁安羌大捷”。这次胜仗轰动全世界,不仅击退数倍于己的日军,而且救出十倍于己的友军,被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大不列颠帝国司令勋章”。

1943年时,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发给孙立人一枚丰功勋章,由驻印总指挥史迪威代为授勋。在电文中,他这样称赞:

中国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苦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的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使其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撤退,于千苦万难中从容殿后转战经月,至印度后犹军容整肃不减锐气,尤为难能可贵。其智勇兼备,捋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

不过,与国际社会大张旗鼓的表彰不同,“仁安羌大捷”并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高度肯定,反而还被蒋某不断诟病。原来,杜聿明曾密令孙立人固守曼德勒,可他却坚持出兵解救英军,的确存在“抗命不遵”的嫌疑。

中国远征军的英勇无畏和巨大牺牲,并没有赢得丘吉尔的尊重,甚至还被“出卖”。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英国在欧洲战场被纳粹德国打得几无还手之力,本土都经常遭到空袭。为了应对欧洲战事,丘吉尔已经做好了放弃缅甸的准备,不仅没有通知我方,甚至还无耻地希望掩护他们先行撤退。

对于英国的企图,美国也心知肚明,史迪威果然要求中国远征军殿后掩护。经杜聿明汇报后,蒋介石多次与英美交涉却无果,只好直接下令中国军队全部撤回境内。

孙立人认为穿越野人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拒绝杜聿明的命令而服从了史迪威,率领第38师退到印度。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这次抗命的确有些不明智,最终为今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了重大隐患。

1943年10 月,中国远征军向缅北发起第二次缅甸战役,孙立人的第38师也在密支那的胡康河谷发起反攻。稍作休整后,他率部连续突破据点并且占领太平江以北地区,由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还被国际社会盛赞为“丛林之狐”和“东方隆美尔”。

凭借赫赫战功,孙立人被升任为新一军军长。1945年5月,他应艾森豪威尔邀请访问了欧洲,成为唯一得到此项荣誉的国民党将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孙立人率部赴广州接受日军投降,后调任东北绥靖副司令兼新一军军长。当时,东北的总司令是杜聿明,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属于相互看不顺眼。

在东北任职期间,孙立人积极制定了许多作战计划,甚至还一举攻占了四平和长春等地。不过,由于遭到杜聿明的排挤,他还是被剥夺新一军的指挥权后改任了毫无实权的陆军训练部长。

随着解放战争进行,蒋介石也意识到自己末日不远,又将孙立人调往台湾凤山一带继续训练新兵。看来,被英美各国一致看好的他还有些利用价值,可以起到粉饰民主的作用。

蒋某在台湾自行复职后,继续掌控着军政大权,继续推行专制独裁统治。在《中央日报》记者李明被以“匪谍罪”逮捕后,还意外牵扯了黄珏和黄正这对姐妹花,而黄正就是孙立人的英文秘书。

蒋经国受命调查此事,立即传唤黄氏姐妹接受问询。向来都无愧于心的孙立人,不仅没有避嫌,而且还出面作证,坚称黄珏和黄正都是无辜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件事还没有平息,另一件事又爆发了。台湾保安副司令彭孟缉突然告密,说孙立人手下的军法处长周芝雨也是地下党,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其实,美国从解放战争后期开始便对蒋某人彻底失望,扶持李宗仁作为新的“代理人”。在退守台湾后,杜鲁门政府秘密选定孙立人作为新的人选,只是由于朝鲜战争突然爆发才无奈搁置。

杜鲁门不喜欢蒋介石,蒋介石也不喜欢杜鲁门,双方都是心知肚明。因此,台湾并没有大肆进行排斥异己的行动,担心美国政府借机出手。

等到艾森豪威尔上台后,蒋氏父子终于不再隐忍。1955年5月,蒋经国通过特务机关获悉,郭廷亮等人准备发动兵变,而幕后支持者可能就是孙立人。凭借这种“可能”,蒋介石直接下令免去军职并且逮捕,史称“孙立人案”。

此案遭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孙立人坚称自己完全不知道所谓的“兵变”。由于缺乏证据,他最终以“纵容部下”的罪名遭到软禁,此案也终于不了了之。

被软禁期间,孙立人失去了经济来源,素来清廉的他并没有多次家产,导致生活过得非常拮据。为了供养四个孩子读书,这位抗日名将只能通过栽种水果和蔬菜勉强度日。

蒋某人过世后,严家淦成为了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但军政大权牢牢被蒋经国掌握。直到小蒋过世,台湾才逐渐结束了威权统治,被长年软禁的张学良和孙立人终于获得人身自由。

孙立人共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分别取名中平、安平、天平和太平,合起来就是“中国安定”和“天下太平”,其爱国之心可见一斑。非常遗憾,这位爱国将领的晚年过得并不幸福,甚至有些凄凉。

1990年3月,海峡两岸还没实现“三通”,作为孙立人多年的好友,冰心通过许逖教授送出一封信件。在信中,她真诚邀请对方前来大陆,重回自己当年浴血杀敌的地方转转。

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孙立人,看到老友来信后不由得热泪盈眶,感慨两岸已经分开了四十年之久。在回信中,他无限期待地表示:

何时能一造访,畅话平昔,殆未可必然,亦终期所愿之得偿也。

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带着满心遗憾病逝于台中的寓所内,时任行政院长的郝柏村亲自督办丧事,宋美龄还送来花圈以示哀悼。之后,他的棺椁停放于一处名为“天水雅集”的寺庙旁边,碑刻有他的姓名和生卒年,以及四名子女的署名。@文史不假

来源:文史不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