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再多外教也救不了中国足球,缺的根本不是教练,而是这套体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10:24 2

摘要:曾几何时,业余体校才是中国体育人才的摇篮——无数冠军从这里走出,足球也不例外。那时候,一个县城的孩子只要踢得好,就有机会被市体校选中,不用远走他乡,不必倾家荡产。专业教练看着你长大,政府体系推着你上升。

曾几何时,业余体校才是中国体育人才的摇篮——无数冠军从这里走出,足球也不例外。那时候,一个县城的孩子只要踢得好,就有机会被市体校选中,不用远走他乡,不必倾家荡产。专业教练看着你长大,政府体系推着你上升。

可现在呢?

中国足球的青训,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有钱的家庭,把孩子送进寥寥几家私立足校——鲁能、恒大、绿城,背井离乡、费用高昂;没钱的,只能“躺平”在校园足球里,靠体育老师带着踢两节课,哪有什么职业路径?

真正有天赋的孩子,正被埋没在这两极之间。

我们是不是该醒醒了?

不是说非要回到过去的体校模式,但它的核心理念——本地化选拔、专业化培养、政府主导输送——是不是被我们错误地抛弃了?

现在的足球青训,像极了“赌石”。要么进职业梯队“赌一把”,要么彻底退出。孩子12岁就要决定人生方向,否则就被淘汰。有多少家庭敢这样冒险?

更残酷的是,民间青训机构生存艰难。教练收入不稳定,家长不愿持续付费,靠卖球员回本?概率堪比中彩票。

我们说校园足球是根基,可哪个校园教练能带出职业球员?我们说职业俱乐部要重视青训,可真正投入的又有几家?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很简单:我们没有给那些“中间的孩子”一条活路。

所谓“中间的孩子”,就是有天赋但还没被看到、有潜力但还不足以惊动职业俱乐部梯队的苗子。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是在本地就能接受专业训练,是有稳定的比赛可打,是有一条不用砸钱也能向上的通道。

这不正是体校曾经做到的么?

我们不一定要重建体校,但一定要重建那种“科学选拔+本地训练+逐级输送”的机制。

比如,在每个地级市设立政府主导的青训中心。

教练由体育局发工资,属于事业编制,稳定敬业;场地与本地中学共建,孩子放学后来训练,不远离家庭、不放弃学业;费用公益化,不让家庭承担沉重经济压力;建立球员档案库,从U10到U18,一级级向上推荐。

好的苗子可以输送给职业俱乐部,俱乐部支付培养费反哺青训——这才是可持续的模式。

再加上市际联赛、省级联赛、全国杯赛——像日本高中联赛那样打响名号、电视直播。让踢球的孩子有出路,让看球的公众有期待。

有人说:“请一堆外教,把现有梯队练好就行了。”
但问题是,你基础人口都没抓起来,选材面窄得像条缝——再好的教练也难为无米之炊。

中国不是没有青训教练,是没有用好他们;
不是没有踢球的孩子,是缺少被发现的机会;
不是没有足球梦,是缺少支撑梦的系统。

这件事,必须政府牵头。
它不涉及制度瓶颈,不需要颠覆性创新——只需要整合资源、投入决心、设计路径。

如果我们继续放任“两极分化”,如果我们还是指望市场自己长出青训体系——中国足球的人才荒,只会持续下去。

改革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叫“体校”,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回归常识:让想踢球的孩子,有地方踢、有人教、有路走。

这是一条看得见的多赢之路:
孩子不埋没天赋,教练不愁生存,国家不缺人才。

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又一次推倒重来,而是一次理性回归。
你同意吗?

来源:网排TV茶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