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春和景明。可踏青赏花,可阅尽山海,若是此时再逢喜事,定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
杜牧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是千古第一清明诗,写尽淅淅沥沥的江南春色,也写尽离乡游子的落魄情思。
晏殊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这是千古第一清明词,写尽时序更迭的趣味横生,也写尽春光无限的流水长天。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春和景明。可踏青赏花,可阅尽山海,若是此时再逢喜事,定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除了孟郊的《登科后》,历史上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春风得意的词。这位诗人很冷门,并不被大众所熟知,而这首词也藏得很深,在众多诗词中并不引人注意,但它却如“一骑绝尘”,激起春天的无限风光。
这位诗人叫薛昭蕴。如果到《全唐诗》中去扒拉,并不会发现关于他的耀眼光芒他;但如果在花间词人中寻觅,便会发现,他紧跟韦庄之后,是唐末五代时期比较著名的词人。
在《花间集》中,他被称为“薛侍郎”,是唐代直臣薛存诚的后裔,父亲是薛保逊,是一位恃才傲物的"浮薄"之人。薛昭蕴也遗传了父亲的性格,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在做侍郎的时候,每次上朝时,都拿着笏板边走边玩,旁若无人。后来他主持科举考试后,有一个门生告辞回乡,在分别的路口,该门生规劝道:
“侍郎您德高望重,学生承蒙您的恩惠。今后恳请您不要玩弄笏板和唱《浣溪沙》,那就是学生的荣幸了。”
这位门生的口吻,委婉地批评了侍郎在朝堂上的不端行为,显示了对老师品德的关心和维护其形象的愿望。
奈何学生的一片苦心薛昭蕴并未采纳,仍然一如既往地吟唱着自己喜欢的《浣溪沙》,并佳作频出。比如这一首: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这是一幅秋雨待人图,他先勾勒了渡头的秋雨、一片红蓼,以及沙滩上鸥迹成行的秋景,写出了渡头的苍凉、寂寞。紧接着写一个少女停舟于深浦之中,衣袂飘飘、不语含嚬的模样让人心生怜爱。
虽然写的是闺怨情愁,却情景俱佳,既合水乡秋景,又关人物心情,暗含怀人之情。最后一句“燕归帆尽水茫茫”有几分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韵味。
不过薛昭蕴的词并不像温庭筠那般辞藻华丽、秾艳精致,他的词虽然内容多写闺情宫怨,友情离思,包括文人及第得意等情景,但较少有艳情缛文,风格比较清丽委婉,与另一外大家韦庄的风格相近。
而这首《喜迁莺·清明节》也是一首“春风得意”的清明词,薛昭蕴的着眼点其实并不是清明,而是此时科考得意时的春风满面。
喜迁莺·清明节
薛昭蕴〔唐代〕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词中的连乾,又写作“连钱”,指的是马的妆饰物。《晋书·王济传》中有记载:“尝乘一马,着连乾鄣泥。”梁元帝《紫骝马》诗中也有:“金络铁连钱。”词人在此为引用。
鞅(yāng 央)指的是马颈上的皮套子,用来套车的轭头之类。
以下是这首词的深度解析。
薛昭蕴虽然生活在纷乱唐末五代时期,但从这首《喜迁莺·清明节》中,我们依稀可以读出几分盛唐气象。
词人以清明节为背景,描绘了春日里人们出游的欢乐场景,洋溢着青春活力与对生活的热爱,主题上属于游春词,实则展现了唐代科举考试后胜利者得意的情景。
上片先点明时令和得意的心情,再说骑马人的衣着精致,意气风发。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时节正是清明节,天气是雨后天晴,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得意正当年”则直接传达出一种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心境,为下文的游春活动蓄势。
如果说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写尽了举子得胜后的得意忘形,那薛昭蕴的“得以正当年”则有一种汲取了前人成败的经验后的警惕与谨慎。他借天气起兴,于沉稳中展现出了少年该有的风华。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马骄”描绘出了马匹的矫健神气,“泥软”说明春雨初霁,道路湿润松软,适宜出行。“锦连乾”是指装饰华丽的马缰绳,暗示出游者的富贵与讲究。
“香袖半笼鞭”通过描写衣袖半掩马鞭的姿态,细腻地刻画出一种优雅、闲适又带点俏皮的情态,展现出人物的青春活力与出游的欢快心情 。
此刻的“得意”虽没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火急火燎,却依然不失张扬,从马匹的装饰,到香袖半笼,足见其按耐不住的喜悦。
下片将笔触转向繁花似锦、人竞品赏的春日景象,结末是对归途景象的描绘。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
“花色融”描绘出春花烂漫、色彩交融的美丽景象,令人陶醉。“人竟赏”则表现出人们纷纷观赏春花的热闹场景。“尽是绣鞍朱鞅”进一步强调出游者的车马华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繁华富庶,人们在清明节有兴致、有条件外出游赏。
此句的视线转向了周围的繁花与游人,以他们的鲜亮来衬托自己的喜悦心情。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日斜”表明时间渐晚,“无计更留连”传达出人们虽意犹未尽,但无奈时光流逝,不得不结束游玩的遗憾心情。“归路草和烟”以景结情,描绘了归途上青草与暮霭交融的朦胧画面,营造出一种悠然、略带惆怅的氛围,余味悠长。
从出游到归来,词人及时收住脚,将这次出游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其实对比孟郊的《登科后》,孟郊最后并没有描写到“归路”,而是在“马蹄疾”中迎风而去。当时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国运大损,但仍然有盛唐遗风,带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积极之态。
但到了唐朝末年,受现实社会的影响,文人心中的豪气也随之削减了几分——当然也大抵是词的缘故(词多婉约,尤其是刚开始成形的唐末五代时期),词人在用笔上并没有不管不顾的大肆泼洒出去,而是以一句“归路操和烟”收了回来,也将此刻独属于的“得意之态”做了收敛。
读完也不得不叹一句:时势如此呀!
当然,词中也选取了众多富有代表性的意象,如清明节、雨晴天、马、花、日斜、草、烟等。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加上从人物的衣着、车马,到自然的花色、日暮草烟,都描绘得细致入微,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春日游春图,既点明了时令与环境,又烘托出人物的情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游春的热闹与美好。
全词语言清丽,色泽鲜明,从开篇的意气风发,到游玩时的欢快惬意,再到日暮时的留恋不舍,情感层层递进,却又不着痕迹,体现出一种含蓄而真挚的美感。
花团锦簇不仅仅是眼前景,更是暗示了举子们愉悦的心情。
最后再来说一说清明节。
清明节也叫做踏青节,所以在古代,清明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人们踏青出游的好时节。
此时雨量增多,气温上升,万物蓬勃生长,一片生机盎然,出门踏青正是好时节。如果遇到一个明朗的好天气,约上三五好友,即兴赋诗,不仅可助游兴,更为此行增添了几分雅致。
薛昭蕴也正是从这点入手,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清明节的社会风俗,反映出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背景下人们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为后世了解唐代的节日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
来源:柳月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