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松姐那篇“把头条当树洞”的帖子时,我刚把昨晚写的两千字删干净,原因是阅读量停在47。那一刻,我特想问她:你是怎么做到不在乎点赞的?
刷到松姐那篇“把头条当树洞”的帖子时,我刚把昨晚写的两千字删干净,原因是阅读量停在47。那一刻,我特想问她:你是怎么做到不在乎点赞的?
她没回我,帖子继续往下翻。
她写自己早上煮糊了粥,拍照发出去,配文“糊味提神”,底下只有三条评论,她回了个笑脸就去洗碗。
没有“求关注”,没有“求转发”,连表情都懒得挑个夸张的。
我突然意识到,她压根没把这里当舞台,只是当成自家厨房,锅铲响一声,她就记一笔。
心理学管这叫“情绪书写”。
美国那位佩内贝克让一群人每天写15分钟烦心事,六周后,他们看医生的次数少了,血压也降了。
松姐没读过论文,但她每天往树洞里倒情绪垃圾,倒着倒着,倒成了习惯。
她没说“我在疗愈”,她只说“写完心里松快”。
数字焦虑这病,我得过。
去年我追热点,标题改了八遍,配图换到凌晨三点,第二天醒来一看,点赞没过百。
那天我躺在床上,感觉手机在嘲笑我。
松姐不一样,她把奖金截图发出来,六块八毛,配文“够买两根葱”。
不是凡尔赛,她是真觉得够用。
平台给她钱,她给平台故事,谁也不欠谁,像邻居顺手递根葱。
现在平台推的“长尾内容”也怪,越家常越有人看。
年轻人爱看蹦迪,中年人爱看煮粥。
松姐五十出头,粉丝三千,但每条下面都有人问“姐,今天粥糊了吗?
”她回一句“没糊,今天水放多了”,对方回个“那就好”,像街坊聊天。
数据不爆,但温度够烫手。
我试过学她,把删掉的文重新发出去,标题改成“今天没糊锅,糊的是脑子”。
阅读量还是不高,但有人留言“我也糊过”。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数字会骗人,留言不会。
松姐不是不在乎数字,她是把数字当成门铃,响一声就知道有人路过,而不是当成考试分数。
她最后写“写字不是为了遇见读者,是为了遇见自己”。
我盯着这句话,想起小时候写日记,写完锁抽屉,钥匙藏在花盆底下。
现在抽屉变成了头条,钥匙变成了发布按钮。
松姐把钥匙扔了,她不怕别人看,因为她写的本来就是自己。
写东西这事,说到底跟煮粥一样。
火大了会糊,火小了不熟,但锅是自己的,味道自己尝。
松姐的粥糊了,她笑着喝下去,还告诉别人“糊味提神”。
我今晚也煮粥,水放多一点,火开小一点,要是再糊,我就学她,拍照发出去。
写完这篇,我点了发布。
阅读量爱多少是多少,反正我已经在文字里,遇见了那个差点被数字逼疯的自己。
来源:在庭院悠然养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