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
2. 《黄帝内经》原文与现代注释,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版
清明一到,哎呀,那可真是“一个节气三把火”——这边扫墓要早起,那边春寒还料峭,家里老人刚脱了秋裤,小孩就开始咳两声。
你说是不是闹心?明明该是踏青的好时候,可偏偏总有人在这个节气犯老毛病,感冒、腹泻、过敏、情绪低落……“春困秋乏夏打盹,清明时节最怕魂儿不稳”。
很多人还把清明当“春天的尾巴”,可你要是真这么想,那可真是“拿锄头当筷子——错把工具当饭吃”。
清明节的养生,讲究的是“藏不住的春气,护得住的正气”。到底咱们该怎么养?别急,老中医我今天就来“掰开揉碎”地给你说说,尤其是那几个常见误区,别再踩坑了!
“春天孩子脸,说变就变。”这句老话不是白来的。
很多人一到清明,太阳一露脸,立马就把羽绒服封箱、薄衫上阵,美其名曰‘春光乍泄’,其实是‘寒气直入’。
根据《中华内科杂志》的数据,清明节前后感冒门诊量比平时高出18%,其中不少就是被“春风骗了衣”的。
“春捂”的窍门不是“捂到发汗”,而是“三暖一不寒”:头暖、背暖、脚暖,肚子别着凉。
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肚子一受凉,肠胃立马罢工,拉肚子、胀气、血压起伏都来了。
这话说得“只对了一半,另一半差点送命”。
清明虽是扫墓时节,情绪压抑,可咱身体的“阳气”正是往上升的时候。
《黄帝内经》讲得明明白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意思是春天阳气生发,最怕的就是“抑郁压制”。
你这时候一味吃素、清粥小菜,身体阳气没了来源,免疫力跟着瘪下去。
尤其是老人和体质虚寒的人,应适当吃点温补的食物,比如羊肉汤、姜丝鸡蛋、红枣桂圆粥。
不过注意:不是让你暴饮暴食,而是“荤素搭配,温补为主”。
这事儿啊,和“吃饭不积极,脑子有问题”一个道理——睡得多不等于睡得好。
清明前后湿气重、气压低,加上昼夜温差大,很多人就“春困上身”。
可是你一味赖床、昼夜颠倒,生物钟乱了,反倒更昏沉。
中医讲“春应肝”,而肝主疏泄,怕的就是“堵”。
你睡太多,阳气出不来,肝气郁结,结果是越睡越累,越累越想睡。
建议:每天早上6-7点起床,适量午休不超过30分钟,晚上11点前入睡。
按点睡觉,胜过吃十副补药。
这话听起来像是“心情不好怪天气”,可实际是心理和生理一起“打配合”出问题了。
清明节有缅怀祖先的文化背景,容易激发悲伤情绪。
但更深层的,是节气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部分人会出现“节气性抑郁”,尤其是本身有焦虑、抑郁倾向的人群。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发布的数据,清明节前后是心理咨询求助的高发时段之一。
怎么办?别闷着!可以适当运动、晒太阳、种花种草、写日记。
情绪是要疏,不是要堵。
枸杞这东西啊,虽好,但也不是“万能钥匙”。
在我门诊里,常见一些年轻人一到春天就端上大杯枸杞水,喝得嘴唇发紫、舌苔厚腻。
为啥?因为“肝要养,但不宜滥补”。
肝气旺盛的人(比如容易发怒、面红耳赤、口苦口干)再喝枸杞,反而“火上浇油”。
清明节养肝,重在“调”,不是“补”。可以多吃绿色蔬菜、增加户外活动、保持心情畅达。
养肝最好的方式,是让它“有活路”,不是给它“塞东西”。
这事儿吧,就像“头疼医脚”,虽热闹但未必管用。
艾草、香囊、泡脚这些确实有一定的驱寒、疏通经络作用,可要起效,得讲“人群对口、时间对点、方式得当”。
我见过不少人泡脚泡得脚底起泡,艾草熏得眼睛流泪……其实艾灸、泡脚这些“外治法”,更适合体寒怕冷、阳虚体质的人。
而有热证、上火、湿热重的人,用错了反而“火烧火燎”。
所以,别盲目跟风,先搞清楚自己啥体质,再选方法。
清明节这段时间,看似“风和日丽”,其实是“阳气生发+阴气未散”的交锋期,身体就像个刚出锅的馒头,外面硬壳没了,里面还潮着呢,稍不注意就“闷坏了”。
养生不是跟风,也不是求快,而是“顺时而行,因人而异”。
所以,别再盯着“万能养生帖”,而是摸清自己这口气,是虚是实,是寒是热,是堵是顺——才是真正的养生。
· 衣不过早脱,春捂有度,重点护好肚子和脚。
· 饮食别太清淡,温补适度,忌暴饮暴食。
· 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午休短暂。
· 情绪疏泄,适当宣泄,多晒太阳多运动。
· 养肝不等于猛补,调畅情志才是王道。
· 外治法看体质,别盲目艾灸泡脚。
清明时节雨纷纷,养生之道要分分。
一分顺应节气,一分了解自己,平安清明,不靠“神药”,靠的是“顺势而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岐黄传人夏大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