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华癸(1914年1月14日—2002年11月19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苏昆山。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系主任,武汉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主任,华中农业大学教
陈华癸(1914年1月14日—2002年11月19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苏昆山。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土壤系主任,武汉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主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及农业化学系主任、院长,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其在微生物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对水旱两作稻田的微生物区系和营养物质的生物循环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首次揭示了紫云英根瘤菌是一个独立的互接种族,这一发现对紫云英根瘤菌剂的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杨周翰(1915年11月25日—1989年11月16日),祖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比较文学研究学者、翻译家、西方文学史家。青年时期曾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发表过不少诗歌和艺术评论作品。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8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外语系学习,后留校任教。1946年,他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49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英国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一届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一届副会长。
刘宝瑞(1915年—1968年10月6日),本名刘明光,出生于北京,原籍山东蓬莱县。中国第六代相声演员,以单口相声见长,被誉为“单口大王”。1928年,拜师于张寿臣,此后开始在天津崭露头角,先后与马三立、赵佩茹、李洁尘等在南市的联兴茶社相声大会演出。次年与马三立、赵佩茹合说传统段子《扒马褂》。1937年,赴济南光明茶社演出,创作并演出相声《家务事》。20世纪40年代,在启明茶社的相声大会上演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声名鹊起。40年代末,去中国香港演出,成为最早将相声艺术介绍给港澳观众的演员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到北京参加中国曲艺团,后加入中国广播说唱团,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工人曲艺培训班,并担任长达12年的教学工作。
陈阅增(1915年9月23日—1996年10月5日),祖籍河南省灵宝县,出生于北京。原生动物学家,教育家。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学系,1950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1956年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等业务工作。1978年出任生物学系主任,致力于恢复和重建生物学系的教学和科研秩序。其在原生动物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对鞭毛虫吞食性营养的研究。他还对杆囊虫营养和四膜虫、游仆虫的有性生殖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期间,长期主持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郁风(1916年—2007年4月15日),原籍浙江富阳,出生于北京。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美术评论家和设计师,被誉为“多才多艺的女子”。早年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西洋画,后在上海、广州、香港、桂林、成都、重庆等地从事美术宣传和编辑工作。她与夏衍、叶灵风、戴望舒等人共同创办了《耕耘》杂志,并担任主编。在40年代至50年代,她在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美术馆主持展览工作,撰写美术评论及散文。作品包括散文集《我的故乡》、《急转的陀螺》等,以及绘画作品如《春风吹又生图》和《山空秋色图》。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等职务。
董申保(1917年9月17日—2010年2月19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江苏常州。著名地质学家、岩石学家、地质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变质地质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4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48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和克莱蒙非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副教授,后调入长春地质学院工作,历任教授、院长等职务。其在变质岩及花岗岩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提出了“变质岩石组合”和“混合岩化成矿”等理论,对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主编了《中国变质地质图(1:400万)及说明书》,该图件在学术上具有开创性,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吴祖光(1917年4月21日-2003年4月9日),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出生于北京。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是著名的学者、戏剧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导演。1936年于中法大学文科肄业,曾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师,重庆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编导,《新民晚报》副刊编辑,《清明》杂志主编,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编导,香港永华影业公司导演。1949年后,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牡丹江文工团编导,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京剧院编剧,文化部艺术局专业创作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友谊出版公司名誉董事长。
浦安修(1918年7月—1991年5月2日),祖籍上海市嘉定区,生于北京。1935年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在北平师范大学女附中参加中华民族先锋队和妇女救国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从事地下工作。后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与彭德怀结为夫妇。1943年秋去延安,先后任陕北公学助理员、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党总支秘书,中共中央组织部妇女科干事,八路军总部直属队政治处教育股股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妇委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陕甘宁边区陇东土改工作团和晋西北土改工作团,其后,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工作。全国解放后,先后任纺织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轻工业部劳动工资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童宪章(1918年1月10日—1996年1月31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扬州。石油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石油勘探、钻采和开发工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主持编制了中国第一个油田开发方案,并首次采用注水开发技术获得成功。他还创立了“童氏水驱曲线法”,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各油田,并推广到澳大利亚和委内瑞拉等国外油田,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他还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并通过著书立说和现场推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石油科学技术的发展。
黄昆(1919年9月2日—2005年7月6日),出生于中国北京,祖籍浙江嘉兴。中国共产党党员,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极化激元”概念的最早阐述者,中国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所长。他在晶格动力学、半导体超晶格、多声子跃迁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1947年,他提出了“黄漫散射”理论,解释了晶体中光散射的现象,这一理论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黄漫散射”。他与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北京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出生地,是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编写)
来源:冬小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