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统一战争之收复山西:李世民千里追敌,以少胜多大破刘武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07:05 1

摘要:619年是李唐政权成立以来最紧要的时刻,这一年,河东军阀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几乎横扫整个山西,还攻占了李唐的发祥地晋阳。

619年是李唐政权成立以来最紧要的时刻,这一年,河东军阀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几乎横扫整个山西,还攻占了李唐的发祥地晋阳。

唐守军名将李仲文、裴寂皆败退,齐王李元吉甚至连夜携妻妾奔还长安。

大半年时间里,山西大部尽归刘武周统辖,唐只剩黄河东岸晋西南一隅之地。

要知道,自隋朝以来,晋阳号称“天下精兵处,府库盈积,粮饷可支十年”。

617年,李渊晋阳起兵,正是以物资雄厚的河东为根基,才得以南下关中,平陇右、定西凉,东向窥伺中原。

李唐一年多时间里先后灭掉薛举、李轨等割据势力

如今自己的老巢被端了,如同城墙被掏空地基,致使关中朝廷震动,李渊惊慌失措之下,颁发“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的手敕。

那么刘武周到底何许人也,能连败唐朝数员猛将,逼得李渊龟缩关中,把一个冉冉升起的新生政权险些打成地方割据诸侯。

刘武周出生于马邑(山西朔州)的一户豪族,年轻时骁勇善骑射,喜结交豪侠。他的兄长刘山伯经常指责其交友不慎会连累家族。

从刘武周的经历,不难看出其是一个身跨黑白两道、混迹江湖政治的不安定分子。

所谓的豪侠不过是横行一方的帮派头目,并非金庸笔下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侠客。由于刘武周与家族关系不睦,便离家前往洛阳,投奔隋炀帝的太仆杨义臣。

太仆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搁现在是领导的司机,非心腹之人不能担此重任。

刘武周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612年至614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刘武周应募入伍,在高句丽战场屡建军功,后衣锦还乡,担任马邑鹰扬府校尉(相当于团长)。

刘武周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身边的族人亲朋,自己才是这个乱世中能把家族发扬光大的主角。

三征高句丽后,隋朝国力透支,田地荒芜,百姓被隋炀帝暴政和繁重的兵役徭役逼上绝路,占山反叛。

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地方豪强、州郡官员趁机割据,加入到反隋斗争中,寄希望攫取资源、拥兵自立。

617年,刘武周趁天下大乱之机,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开仓赈贫,收取民心,很快聚集万余人马。

当时的起义多如牛毛,刘武周想脱颖而出,需要走一些捷径,由于马邑距离塞外较近,再加上刘武周及其家族的影响,很快刘武周就和突厥始毕可汗搭上了关系。

刘武周需要突厥的强大骑兵,以及马匹资源,作为交换,一是向突厥称臣,二是将劫掠的财宝、人口和美女进献给突厥。

在突厥的支持下,刘武周连续夺取雁门郡、楼烦郡、汾阳等多处地盘,突厥为了扶植刘武周,册封其为“定杨可汗”。刘武周本人亦称帝。

619年三月,刘武周接受宋金刚“入图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向以争天下”的建议。

他趁李渊部稳定西北、关中时,率兵2万南侵并州(治所晋阳),此后在突厥的配合下,刘武周的军队进展神速,摧枯拉朽般横扫整个山西,长安上下无不惊恐。

从以上可以看出,刘武周绝非贪恋地盘财宝的豪强,他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包括联合突厥,借助其骑兵扩张势力范围,以及图取晋阳,南向以争天下。

这些巧妙的政治手腕,李渊在起兵之初也这么做过,如对突厥称臣、打点关系等,一个是定关中,东向争天下,另一个是平山西,南下夺天下。

只不过李渊从来不依赖突厥进兵,他从突厥手中获取战马,但却避免成为突厥的傀儡。

而刘武周把他自己的命运和突厥绑定在一起,利用后者的力量扩充势力,但同样,他需要给突厥相应的回报,这也似乎做实了其“汉奸”的骂名。

单从能力和手腕上来看,刘武周对得起豪杰枭雄的称号,619年十月,刘武周已把整个山西收入囊中,李唐势力被压缩至晋西南一隅之地。

刘武周的凌厉攻势让李渊胆寒,这是李渊自太原起兵以来第一次面临如此窘迫的状况,陇右军阀薛仁杲、凉州豪族李轨要是有刘武周一半的能力都不至于被李唐这么快收拾掉。

值此生死千钧一发之际,秦王李世民挺身而出,阻止其父抛弃河东,保守关中的想法。

李世民明确指出:太原乃王业之基,国家之根本,河东富裕是京城之倚仗,万不可丢弃。

为了坚定李渊的决心,李世民主动请缨调三万精兵,亲自平定刘武周,克复汾、晋。

三万兵马数量不多,但已是李唐在关中的全部精锐,李渊相当于押上全部家当,并亲自为李世民送行。

李渊与李世民,虽是父子,亦是君臣,如今却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气概。

619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军奔赴龙门关,踏冰渡过黄河,进驻柏壁,与刘武周部下大将宋金刚对峙。

不过就在李世民立足之际,前线却不断传来坏消息,永安王李孝基被击败,于筠、独孤怀恩、唐俭都被敌将寻相、尉迟敬德俘虏。

李世民当机立断,派殷开山、秦叔宝拦截寻相,出其不意,大破敌军。

此战极大的提升唐军士气,殷、秦等将军皆是瓦岗军旧将,历经多年反隋战争,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李密死后被收入李世民麾下,如今借击败寻相之机,纷纷请求出战,争相立功。

而李世民不愧是卓越的战争指挥官,总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中找到破敌之道。

虽然唐军先下一城,但仍未改变被动局面。他分析道:

宋金刚孤军深入,手握精兵强将,控制刘武周绝大多数主力,对付唐军意在速战,只有巩固营垒,养精蓄锐以挫其锋芒,待其粮尽计穷,一战必胜。

早在一年多以前,李世民第一次挂帅出征,即通过以逸待劳,避其锋芒,击其惰归,大败薛仁杲,平定陇右,如今以此方法对付宋金刚未免不是好的选择。

620年二月,经过近三个月的消耗,宋金刚部后勤不继,士兵饥饿,面有菜色,李世民率军出战,双方在介州(山西汾阳)对峙。

宋金刚排列军阵,南北七里长,李世民派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抵挡其北面军队,翟长孙、秦武通抗击南面军队。

双方展开激烈厮杀,刘武周主力不愧是突厥调教出的军队,虽是疲敝之躯,但依然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唐军一度被打的后退。

眼见唐军阵型稍乱,李世民率主力精锐杀出,直冲宋金刚行阵后部,宋军被拦腰截断,自顾不暇,战场天平逐渐向唐军倾斜。

在唐军的冲击下,宋军溃散,李世民趁势追杀数十里,全歼宋军主力,俘掳数万人,获辎重千余辆,逼得宋金刚轻骑遁走,尉迟敬德、寻相率部投降。

在李世民的带动指挥下,唐军士气复振,全线反攻,刘武周每战皆败,士气大跌。

李世民一鼓作气,恢复并、汾二州全部领土,失去所有本钱的刘武周被迫率五百骑北逃突厥。

至于宋金刚本想收拢军马抵抗,终因无人响应,只得带百余骑投奔突厥。

不过凡是与唐军为敌的都没有好下场,刘、宋也不例外。

宋金刚背弃突厥想要逃回上谷,结果被赶来的骑兵擒获,后被腰斩,620年,刘武周想逃回马邑东山再起,结果事情泄露,也被突厥杀死。

刘武周虽然号令一方,但终归是突厥的棋子,没有利用价值即被丢弃,深刻诠释了“汉奸”的报应。

来源:小瑀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