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案例学习庄子:《肖申克的救赎》,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救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2-26 05:00 1

摘要:在任何制度化的环境中,没有自我的坚守、没有一点对抗性,不但人的肉身会被困住,灵魂也一样逃脱不了。就像36岁的公路收费员,十年来一直按流程走,灵性早就被磨灭,对于外面的社会一点适应能力都没有,只能无助地哀号:除了收费我啥都不会。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个概念:长期被规则驯化的人,最后会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

在任何制度化的环境中,没有自我的坚守、没有一点对抗性,不但人的肉身会被困住,灵魂也一样逃脱不了。就像36岁的公路收费员,十年来一直按流程走,灵性早就被磨灭,对于外面的社会一点适应能力都没有,只能无助地哀号:除了收费我啥都不会。

长期被规则驯化的鸟,是没有飞翔的能力。不要忘记,除了顺应自己公司的制度以外,还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不要为了进入笼子而忘记了怎么飞出来。

老布在肖申克监狱中待了50年,是监狱里的一名图书馆管理员,早就习惯了监狱里的一切。当假释委员会询问老布"是否已改过自新"时,他机械地背诵悔过书,说明他未曾想过离开。

老布的悲剧不在于肉身的禁锢,而在于心灵被制度化认知异化为牢不可破的天刑。

老布虽获形体自由,但精神早就被肖申克的时空消磨殆尽,庄子说:“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即便肉体暂时存活,若心灵被外物同化,失去本真,这种不死又有何意义?

老布给我们的警示:当你进入一家公司或者一个集团,时刻要保持警惕,表面上可以顺应所有的东西,但要保留自己的本真,别被时空异化。庄子所说的“外化而内不化”,外在可以顺应,但精神不能被同化,要有所坚守。

典狱长诺顿和老布是一样的,精神被异化了。只不过诺顿是制度的推动者,老布是服从者。

诺顿总是说“把信仰交给神,把贱命交给我。”他这是想用《圣经》建立“道德秩序”,用人为的规则破坏自然性,想要从肉体、心灵上控制囚犯,他这是形役心,心跟着他的权力欲望而走,其结果就是心被耗尽能量。

所以他的内心一直是动荡不安的,以至失去权力庇护后,心生绝望,在无生的意念。

最好的管理者,就是要学会顺应天性,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内心不能顺应天然的本性,外面又滥用职权到处树敌,最后成了被权力“牺牲”的人。

瑞德在肖申克监狱40年,看到无数人被“制度化”。他熟练地遵守监狱规则,成了“权威中间人”,但他也是被制度异化的一员,认同“高墙就是世界”的谎言,把希望当成对秩序的威胁。

他对安迪说:“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恨它们;后来你习惯它们;最后你离不开它们。”这是把监狱当成了宇宙真理。恨→习惯→依赖的链条,是体制化对灵魂的慢性侵蚀。瑞德看似适应规则,内心却彻底屈服于制度,他认为所有人都逃不出这堵高墙,他把监狱的“生存逻辑”当成人生信条:在肖申克,希望没用。

安迪的出现,让瑞德意识到自己是在“违背天性”,唤醒“沉睡的我”:生命本是拥有超越性的。

当安迪播放莫扎特歌剧的时候,瑞德说:“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人敢想的梦还要远……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自由。”用天籁之声,唤醒每个人身体内的自然性!

音乐在这里是“自由”希望的象征,它打破了高墙的束缚,让囚犯摸到了“内心不可被剥夺的天性”。这种体验让瑞德对已有的信念座动摇!

安迪说“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这句话让瑞德开始反思体制化的可怕。

通过安迪的启发,瑞德不断觉醒,前两次假释他机械地背诵“已经改过自新”,其实是因为内心麻木。第三次假释他坦然承认“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并直面过去的错误,这是内心的觉醒——他终于摆脱了规则的束缚。

瑞德曾经把希望当成“危险”,而安迪用20年的越狱计划证明:希望是对抗体制化的终极武器,它不是虚妄的,只是需要耐心和行动的信念。

“太平洋的海水和梦中一样蓝” 安迪留下的信和承诺,让瑞德出狱后有了行动的方向。当他跨过边境走向太平洋的时候,完成了从“依赖高墙”到“拥抱未知”的跨越。这一刻,他不再是“制度化”的囚徒,他的内心得到了救赎,他自由了。

瑞德的故事不只是个人救赎的寓言,更是对现代社会的隐喻:现代人何尝不是被困在“高墙”?

安迪虽然身陷监狱,却从没被监狱的规则同化。他是庄子笔下“外化而内不化的高人”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本真,不被同流合污,他拒绝典狱长的权力诱惑,但却又顺应了制度的规则,如同庖丁的刀刃,在制度的缝隙处游走,以达到越狱的目的。

安迪每日抖落裤管里的碎石,好似一种修行——用十九年时间践行,将越狱计划分解为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安迪怎么能十九年如一日的坚守?是因为他有鲲鹏的神愿~他向往自由,让庖丁来替安迪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是因为有“道”,才能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来源:女巫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