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遇难1人受伤!矿工违章在工作硐室内操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03:45 1

摘要:通过观看大同市焦煤矿"12·29"较大煤仓溃煤事故警示教育片,我深刻感受到这场事故带来的震撼与警示。作为煤矿从业人员,我们深知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但这次事故再次用血的教训提醒我们:任何麻痹大意、任何制度执行的漏洞,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通过观看大同市焦煤矿"12·29"较大煤仓溃煤事故警示教育片,我深刻感受到这场事故带来的震撼与警示。作为煤矿从业人员,我们深知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但这次事故再次用血的教训提醒我们:任何麻痹大意、任何制度执行的漏洞,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一、事故回顾:一次触目惊心的教训2019年12月29日,某煤矿305盘区煤仓下口突发溃煤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745万元。事故直接原因是工作人员在放煤过程中未按规程操作,违章在危险区域作业,导致煤仓内积水、煤矸混合物瞬间溃出。事故调查报告指出,这是一起典型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暴露出安全管理、风险管控、制度执行等多方面深层次问题。 二、事故剖析:多重隐患叠加的必然结果(一)违章操作是事故的导火索 事故中,工作人员在发现煤仓出现"稀煤"等异常情况时,未按《操作规程》撤离至安全区域,反而继续冒险作业。这种"明知故犯"的违规行为,直接导致人员被困。这警示我们:规程是生命线,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决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二)风险管控失效是事故的根源 事故矿井在安全风险辨识中,将煤仓风险仅定为"一般风险",未制定专项管控方案。更令人震惊的是,该矿未编制煤仓管理制度和疏通操作规程,长期忽视对煤仓积水、杂物堆积等隐患的排查治理。这暴露出企业对风险分级管控的严重缺失,反映出"重生产、轻安全"的错误导向。 (三)管理漏洞是事故的推手 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各级隐患排查记录中竟无任何关于煤仓的问题,暴露出"走过场"的检查作风。 技术保障严重不足:工业视频系统、通信设备长期损坏未修复,导致事故处置时信息不畅。 监管责任层层失守:从班组到矿领导,带班巡查形同虚设,关键岗位人员未到现场履职,暴露出管理链条的断裂。 三、深刻反思:安全生产的永恒课题(一)安全意识必须入脑入心 事故中遇难的6名人员均为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这说明安全意识的薄弱不仅存在于普通工人,更可能存在于管理层。只有将"安全第一"的理念融入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才能真正筑牢防线。 (二)制度建设必须刚性落实 该矿虽然建立了隐患排查、带班巡查等制度,但执行中却严重"变形走样"。这警示我们:再完善的制度,如果执行不到位,就形同虚设。必须建立"制度刚性执行+动态监督考核"的长效机制,确保每项规定都落地生根。 (三)风险防控必须关口前移 事故暴露出对地质构造影响、设备隐患等风险的预判不足。煤矿企业必须强化"隐患即事故"的理念,通过智能化监测、常态化排查、专业化评估,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四)安全投入必须保障到位 事故矿井因资金不足导致设备长期带病运转、安全设施失修,最终酿成大祸。这提醒我们:安全投入不是成本,而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必须树立"安全投入一分、事故损失减十分"的长远眼光。 四、整改启示:以制度之盾筑牢安全之基(一)强化全员安全教育 通过案例剖析、应急演练、岗位练兵等形式,提升全员风险辨识能力。特别是对特殊作业(如煤仓疏通、巷道贯通等),必须开展专项培训,确保每个操作步骤都规范可控。 (二)完善双重预防机制 建立"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对煤仓、运输系统等高风险区域实施动态监测。 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异常情况处置流程,确保突发状况下人员能快速撤离、科学施救。 (三)严格制度执行与监督 推行"网格化"安全管理,明确各级岗位安全职责,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闭环管理。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过程管控,如通过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系统实时监督关键岗位履职情况。 (四)加大安全科技投入 对陈旧设备及时更新换代,推广使用防溃煤监测装置、智能排水系统等技术装备。 完善井下通信、应急广播等设施,确保紧急情况下信息传递畅通无阻。 (五)压实各级责任链条 矿领导要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定期下沉现场排查隐患。 建立"隐患整改不过夜"机制,对重大风险实行提级管控,确保整改彻底。 五、结语“12·29"事故的教训是惨痛的,但更是宝贵的。它像一记警钟,时刻提醒我们:煤矿安全生产没有"差不多”“大概齐”,只有"零容忍"“零懈怠”。作为新时代煤矿工人,我们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每项规程,以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每个环节,用实际行动守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为煤矿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来源:好学风铃NCp78j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