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已深了,窗外的路灯在薄雾中晕出一圈昏黄。我望着手机屏幕上的时间,恍然惊觉又到了子夜。这一晚,本打算写些什么,却终究在短视频的海洋里浮沉,任由时光悄然流逝。记得少年时,这样的夜晚总是与书香为伴,一盏灯,一本书,一支笔,便能构筑起一个完整的世界。那个在灯下如饥似
夜已深了,窗外的路灯在薄雾中晕出一圈昏黄。我望着手机屏幕上的时间,恍然惊觉又到了子夜。这一晚,本打算写些什么,却终究在短视频的海洋里浮沉,任由时光悄然流逝。记得少年时,这样的夜晚总是与书香为伴,一盏灯,一本书,一支笔,便能构筑起一个完整的世界。那个在灯下如饥似渴伏案疾书的少年,笔尖沙沙作响,纸页翻动的声音,相信文字可以照亮人生。那种与文字独处的快乐,那种心无旁骛的专注,如今想来,恍如隔世。
我们童年少年时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甚至连电视和电灯都没有。那时的夜晚格外安静,我们在小学上晚自习时,各自带着煤油灯或蜡烛或松木,那油灯的形态各样。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们读小王子,读格林童话,读老人与海,读一切能借到的书。一页页翻过,仿佛能听见作者的心跳,感受到文字的温度。读到精彩处,我们总要停下来,在摘抄本上抄下优美的词语段落,有时兴起,我们也会在日记本上写下我们的见闻和感受。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是夜晚最动听的乐章。那些稚嫩的文字,都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那一盏盏朦胧的灯光,在那些寒冷的冬夜是最动人温暖的亮光。
现在的夜,依然有光,却是来自手机屏幕的冷光。手指机械地上划,一个视频接着一个视频,那些闪烁的画面,像一条永不停歇的河流,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等到惊觉已是深夜,心中便涌起一阵空虚与懊恼。那些本该用来思考、读书的时间,就这样被碎片化的信息无声地吞噬了。
偶尔我看见女儿坐在书桌前,书本摊开着,手机却放在手边。每隔几分钟,她就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仿佛那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诱惑。想到儿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手机。作业可以拖,书可以不读,但游戏不能不打。看着他们低头玩手机的样子,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仿佛看到了无数个被禁锢的灵魂。
曾经,我会给他们读安徒生童话,他们会睁大眼睛,随着故事的情节或喜或悲。如今,书房里的书架渐渐蒙尘成了装饰。那些曾经让我如痴如醉的文字,他们读来却显得枯燥冗长。现在,他们更愿意抱着平板电脑,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
我常常为他们感到忧心。想起自己年少时,为了读完一本借来的书,常常熬到深夜,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体验,在今天的孩子们身上已经很难看到了。他们似乎拥有了整个世界,却又好像一无所有。他们可以在几秒钟内获取任何想要的信息,却再也无法像从前那样,在一本书、一盏灯、一个安静的夜晚,与自己的灵魂相遇。他们失去的是与文字对话的能力,仰望星空的好奇和探索未知的勇气。
有时我会想,不只是孩子,也包括我们,我们失去的究竟是什么?是想象力,是思考的能力,还是与灵魂对话的机会?木心先生说过:"从前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想来,何止是爱情,连思考、阅读和写作也变得匆忙。文字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人安静地思考人生,与相似的灵魂默契相遇相交。而手机屏幕的闪烁,却让这种对话变得支离破碎。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能够守住一盏灯、一本书、一支笔,或许就是我们最后的坚持。愿我们都能在某个夜晚,放下手机,重拾书本,让心灵在文字中找到归宿。因为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比如阅读的快乐,比如思考的力量,比如灯下那份永恒的宁静。
来源:这是小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