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揽人间烟火 守心底清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20:25 1

摘要:春分,午后,一个人行走在幽静的小路上,突的被枝头上随风飘落的一片花瓣遮住了眼前的路。顿足间,收起手机,抬头望向头顶上方的树枝看去,赫然间发现,争奇斗艳的花朵已经悄然的爬上了枝头,倒是给即将复苏的枯木,增添了不少美景,微风吹拂,空气里夹杂着花朵的芬芳直击我的嗅觉

春分,午后,一个人行走在幽静的小路上,突的被枝头上随风飘落的一片花瓣遮住了眼前的路。顿足间,收起手机,抬头望向头顶上方的树枝看去,赫然间发现,争奇斗艳的花朵已经悄然的爬上了枝头,倒是给即将复苏的枯木,增添了不少美景,微风吹拂,空气里夹杂着花朵的芬芳直击我的嗅觉,一瞬间,有一股酸涩涌上心头,眼眶湿润了些许。想来自己有多久没有这样静静地享受过生活了,哪怕这样微小的细节,都能感动到自己。

或许是人到中年,历经千帆才能有的感悟吧,曾经天真的以为远方才有风景,总是想往外面跑,后来才恍然明白,楼下的早餐摊的热气,邻里间的寒暄,皆是人间烟火,守着心底这份清欢,才是生活最真的模样!

杨绛先生曾说:生活并非繁花似锦,所有的好,都来自于心底的知足,眼里的热爱,以及对于万千世界删繁就简的态度。与万事言和,与独处相安,这烟火人间,事事值得,事事也遗憾。

而古往今来,能在烟火与清欢间自在行走的大家,苏轼定是其中一位。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这句诗词完美的诠释了苏轼波澜不惊的一生,既有大起大落的波澜壮阔,又有细腻入微的温情脉脉。他虽在烟火人间中穿梭,却始终能牢牢守着心底那一方清欢天地,用独特的人生轨迹,为我们后世勾勒出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01烟火中,担当为笔绘民生

苏轼的仕途,搁现代来说,算是一部为民谋福的奋斗史。在杭州任职时,他不仅修筑苏堤,造福百姓,还在贸易管理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当时,杭州作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商船往来频繁。苏轼发现,一些不法商人利用出海贸易的机会,夹带大量铜钱、兵器等重要物资走私,不仅造成国家经济损失,还威胁到国家安全。他深入调查,了解走私的各个环节和背后的利益链条,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控措施。他要求商船出海前必须接受严格检查,船主需提供详细的货物清单,并由数位可靠的担保人签字画押,确保无违禁物品夹带。同时,加强对港口的巡逻和监管,一旦发现走私行为,严惩不贷。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走私现象,维护了国家的经济秩序和安全,也让杭州的对外贸易更加规范、繁荣。

02困境里,豁达作墨写从容

被贬黄州期间,苏轼不仅在生活上自给自足,还在文化传播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他经常与当地的学子们交流,分享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并且会在简陋的居所里,给学生们讲解诗词文章,传授写作技巧。有一次,一位年轻学生对诗词格律感到困惑,苏轼便以自己的诗词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平仄、押韵等知识,还鼓励学子大胆创作,不要被格律束缚。他还带领学声们游览黄州的山水,让他们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在赤壁之下,苏轼为学子们讲述历史典故,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他的言传身教,不仅提升了当地学子的文化素养,还在黄州掀起了一股热爱学习、追求文化的热潮,为当地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03清欢处,超脱为纸书境界

苏轼的超脱,不仅体现在艺术审美和生活情趣上,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惠州时,他与一位高僧结为好友,经常一起探讨佛法和人生哲理。

有一次,高僧问苏轼:“人生苦难重重,如何才能解脱?”苏轼回答道:“心若自在,身沐清风,又何惧苦难?”他认为,人生的苦难是常态,但只要内心保持豁达和超脱,不被外界的荣辱得失所左右,就能在苦难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他还将这种思考融入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如“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表达了他随遇而安、超脱尘世的心境。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不仅让他自己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让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学会用超脱的心态去应对 。


苏轼的一生,是“一半烟火,一半清欢”的生动演绎。他在烟火中脚踏实地,用担当和豁达书写生活的篇章;在清欢中仰望星空,以超脱和宁静追求精神的富足。他用诗词、画作、生活点滴,为后世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读苏轼,可以让我们的生活释怀,与自己和解。当我们也学会在人间烟火中寻找清欢,在心底清欢中感悟生活,生活便处处充满了美学。或许是在一个午后,泡一壶茶,翻开一本好书,让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又或许是亲手为家人做一顿晚餐,看着他们满足的笑容。

愿我们都能在这人间烟火中,守住心底的清欢。

来源:故梦诗词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