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报记者 范天娇 在皖南山水间有处特殊的“花园”,这里不种花草,只育人心。 多年来,安徽省祁门县委政法委持续深入实施“心灵花园”工程,将心理服务引入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健全“筛查、干预、回访”全链条防护机制,助力矛盾纠纷化解和风险隐患消除,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在皖南山水间有处特殊的“花园”,这里不种花草,只育人心。 多年来,安徽省祁门县委政法委持续深入实施“心灵花园”工程,将心理服务引入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健全“筛查、干预、回访”全链条防护机制,助力矛盾纠纷化解和风险隐患消除,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心理健康服务“祁门模式”。五年来,该县已开展心理服务活动超600场,服务群众5万余人次,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2.1%,公众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从60%跃升至85%。
三级网络全覆盖
因受山场纠纷困扰,祁门县的郑某陷入严重心理危机。为了帮助郑某走出困境,“心灵花园”团队多次家访,耐心倾听其多年来的委屈与绝望。当郑某激烈拒绝就医建议时,团队及时转向危机干预。几次接触后,郑某从抗拒转为信任,主动拨通“心灵花园”志愿者电话,表示愿意接受治疗,迈出走向康复的第一步。 这类案例背后,是一套成熟运转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发挥作用。自2019年11月,祁门县委政法委牵头启动“心灵花园”工程,逐步构建起“县级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乡镇心理服务站—村(居)心理服务室”三级服务网络,整合56名持证心理咨询师和128名心理服务人员,通过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实施重点群体精准干预、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等多元举措,实现“心理服务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全域覆盖。该工程被纳入县级民生工程和“十大惠民实事”。 “‘心灵花园’工程不仅为群众提供心理辅导、精神慰藉等核心服务,还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预防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不良心理原因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筑牢基层社会治理‘心’防线。”祁门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叶剑奇说。
多元协同聚合力
心理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危机干预中,更融入日常矛盾纠纷化解的方方面面。 “‘心灵花园’工程将心理服务有机嵌入基层治理框架,创新推出法院审判员、司法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两员一师’调解机制,推动心理疏导与纠纷化解深度融合。”叶剑奇说。 因父母离异、家庭重组,小军(化名)变得敏感叛逆,多次与母亲李某发生激烈冲突。李某无奈之下,起诉至祁门县人民法院要求变更抚养权。承办法官没有简单地依法判决,而是意识到案结事了的关键在于解开母子心结。 承办法官主动邀请“心灵花园”团队介入调解。在县综治中心温馨的心理咨询室里,团队志愿者先与母子分别谈心,引导他们平静情绪、换位思考,再安排双方坐在一起,尝试说出彼此的优点。话匣子慢慢打开,心结逐渐化解,李某当场自愿撤诉,母子二人紧紧相拥而泣。 据介绍,多年来,祁门县委政法委进一步整合教育、卫健、民政、妇联以及公检法司等部门资源,建立“心理服务+社会治理”联动机制。县委政法委与县教育局联合开展学生心理普查,与县法院共建“心理家园”,与县检察院共建“未成年人受害案件心理关爱机制”,与各学校合作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同时,有心理服务资源的单位还结合实际,定期组织人员下沉至乡镇、乡村、社区,为基层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多方凝聚“心”合力。2024年,全县开展跨部门协作50余次、解决20余起复杂心理问题。
形式多样显成效
深入中小学开办“珍爱生命、快乐成长”心理健康课,为中、高考考生提供考前心理辅导,针对家长举办家庭教育公益培训……“心灵花园”工程实施以来,多种形式的校园心理服务在全县铺开,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该县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降低35%,家庭矛盾纠纷下降25%。 校园心理服务只是“心灵花园”工程的一片“园地”。据了解,仅去年,祁门县就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各类心理健康宣传活动200余场,通过总结运用情绪稳控、需求挖掘、多方联结、方案共建、长效巩固“心理疏导五步法”,帮助群众减轻各种精神压力,有效促进个体及群体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逐步实现全民身心健康。 “心里有结心理解。‘心灵花园’工程是我们从‘心’开始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探索,既注重当下矛盾化解,也兼顾长期关系修复;既化解了个体心结,也构筑社会面的‘心理防线’,努力做到‘止纠纷于未发、化矛盾于萌芽’,让心理服务成为群众可见、可触、可感的平安保障。”叶剑奇说。 据介绍,祁门县委政法委进一步扩大心理服务覆盖范围,设立专项培训基金提升咨询师能力,组建10支流动服务队开通“心理服务直通车”深入偏远乡村,开发“祁门心理云平台”整合线上测评、预约咨询和直播课堂功能,打破服务时空限制,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温暖有力的“心”方案。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