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粮”变身“致富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04:02 2

摘要:2025年8月,西藏首届青稞产业发展大会在拉萨开幕。大会期间举行的高原特色农牧产业招商引资签约仪式上,一批涵盖青稞全产业链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为西藏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转自:光明日报

大型收割机在金色青稞田间穿梭。资料图片 春日里,人们在开耕节上撒种祈福。资料图片 年楚河畔青稞飘香,农民喜获丰收。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8月,西藏首届青稞产业发展大会在拉萨开幕。大会期间举行的高原特色农牧产业招商引资签约仪式上,一批涵盖青稞全产业链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为西藏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春到秋,记者在西藏农作区探访,看到传统的青稞产业正在实现全方位嬗变。通过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创新营销模式、拓展国内国际市场,青稞实现了从“温饱粮”到“致富粮”的跃进,为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智慧农业:青稞种植“焕新颜”

  春天,海拔四千多米的江孜高原阳光朗照,年楚河谷一片生机。家住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年堆乡努康村的农民扎西起了个大早,将带着些许象牙白色、身躯饱满的青稞种子细致地播撒在河边一片刚刚解冻的肥沃农田里。

  扎西是一位种了三十多年青稞的“老把式”。“这是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推广的‘藏青2000’良种,看这颗粒多饱满,青稞产量这几年稳步提升。”他笑着对记者说,“现在青稞不愁卖,商家的收购价格很好。”

  春风温柔地拂过雪山大地。抗逆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的青稞良种,正在替代那些世代相传的老品种,静待雨后萌发。日喀则市作为西藏重要的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其良种不仅供应本地,还辐射其他地区。2025年2月,日喀则市迎来了首批青稞良种外销订单,向昌都市和林芝市成功销售了176.1万斤的“喜玛拉22号”和“藏青2000”等优质青稞良种,销售额达588.7万元,为当地农户进一步拓宽了增收渠道。

  “现在用无人机播种,每亩只需12公斤种子,比传统手工播种节省40%种子哩。”年轻的“科技特派员”罗布正手把手教扎西无人机的用法。“我从小跟着爷爷、爸爸弯腰撒种,累得很。如今有了‘空中帮手’,轻松多了!”扎西笑得合不拢嘴。头顶传来“嗡嗡”声,是无人机正在进行施肥作业。数据显示,有了无人机,每公顷农田化肥使用量从过去的450公斤减少到300公斤,利用率却提高了25%。

  随着雨水渗入土壤,青稞种子开始发芽,根须越发粗壮,触碰到了预埋在土壤里的智能传感器,传感器根据湿度自动调节灌溉。目前,西藏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00余万亩,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35%。

  秋风起时,联合收割机便开进田野。穗头沉甸甸的青稞,被送往加工厂。从基础原料的青稞米、青稞粉,到深加工的青稞面条、青稞挂面,再到休闲食品类的青稞麦片、青稞爆米花、青稞代餐棒,以及大健康领域的青稞β-葡聚糖提取物、青稞膳食纤维粉……难以想象,以往大多做成糌粑的青稞能制作出这么多新奇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可以让消费者轻松查阅营养成分和溯源信息。

  在自治区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里,科学家正在深入研究青稞的基因组,试图培育出更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良品种。由江孜县牵头组建的青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2000多万元,展开五十余项关键技术研究,获得专利18项。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增收。”扎西打开手机,运行App就能实时查看田间数据。据统计,西藏已有200多个青稞种植合作社用上了数字化管理系统。

精深加工:美味营养可兼得

  青稞,这种在青藏高原生长了数千年的古老作物,富含β-葡聚糖、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被誉为“高原珍珠”,营养价值远高于普通小麦。然而,由于面筋蛋白含量低、口感粗糙,长久以来,青稞加工只能在糌粑、青稞酒等少数几种传统形态里打转转。如今,科技正在摘掉青稞“不好吃”的帽子。既保留青稞独特的营养价值,又要保持良好的适口性,青稞产业迎来了做大做强的突破口。

  2025年9月,上海市第十一批援藏干部联络组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日喀则藜麦、青稞等特色粮农资源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龙头企业也与周边农户、合作社签订了长期稳定、优质优价的收购协议。在青稞精深加工这一高原特色产业的赛道上,西藏开始集中发力。

  得益于援藏专家提供的技术支撑,西藏稞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持续深耕青稞的精加工和产业升级。前不久,记者来到稞研公司的生产车间实地探访,现场看不见粉尘,甚至听不到想象中的机器轰鸣声。这条投资4200万元的青稞谷物专用生产线采用先进的“低温低速”加工工艺,整个加工过程温度控制在40℃以内,最大限度保留青稞中的活性成分。此外,还配备了粉质仪和拉伸仪等高端检测设备,可实时监控青稞粉质量。当季青稞经过清理、脱皮、研磨、配粉等18道工序,被加工成质地细腻的青稞预拌粉。

  “公司技术团队由12名专家组成,其中博士5人、硕士7人,专业覆盖食品科学、生物工程、营养学等领域。”西藏稞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付利介绍。技术迭代促进了产业升级,极大提升了青稞的附加值。近期,多种新技术赋能的新产品集中上线:有分子量控制在1000道尔顿以下的稞蛋白肽,有纯度达70%以上的青稞β-葡聚糖提取物,有含量高至80%的青稞膳食纤维粉,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医药行业。相关产品已覆盖线下、线上的国内外知名商超平台,市场反应热烈。

政策引领:高原珍宝富万家

  青稞产业链的拓展、延伸还体现在文旅融合方面。江孜县建设了青稞文化展示馆,开发了青稞采摘、青稞美食制作等深度体验项目。2024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4000多万元。“游客可以亲手磨青稞粉,做糌粑和饼干,这种体验式消费非常受欢迎。”江孜县县长巴桑说,“我们正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升级‘青稞之乡’沉浸式主题旅游线路。”

  2024年10月,德国慕尼黑举行的IBA世界面包锦标赛上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使用江孜青稞面粉制作的面包一举夺得总冠军和两个单项第一。青稞面包特有的坚果香气和独特的营养价值征服了挑剔的外国评委,这次获奖也标志着江孜青稞的品质获得了国际认可。

  2025年7月,日喀则国际陆地港出口货物查验场迎来首批3.36吨、货值5.43万元的西藏本土青稞产品,就近、快捷完成通关手续后顺利发往海外市场。

  作为这片高天厚土的金色馈赠,青稞走过了过去几千年未曾走过的路。从高原田野跃上国际舞台,青稞不再只是维系生存的“温饱粮”,更成为带动藏族乡亲们多元增收的“致富粮”。

  青稞的丰收离不开政策引领。蹲在日喀则年楚河畔的地头,扎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家种了50亩青稞,以前每斤卖2元左右,年收入约7万元。现在企业按每斤3.5元收购,年收入超过了12万元。”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区青稞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9.17万亩。“喜玛拉22号”“藏青2000”等良种的推广面积达200万亩以上,青稞良种覆盖率达94%。

  前不久,在拉萨举办的西藏首届青稞产业发展大会好不热闹。一大批高质量签约,紧扣青稞产业“精深加工突破、产销渠道拓展、区域协同发展”三大核心方向。曲水县、达孜区、林周县、桑珠孜区、隆子县、江孜县人民政府与区内外多家青稞加工龙头企业携手,共签订10个重点项目合作协议,涉及青稞示范产业园建设、生产加工、产销对接等多个领域。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完善青稞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发改委了解到,到2025年底,西藏将建成全国最大的青稞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基地,产业链综合产值将达50亿元。

  四时轮转,秋风又至,年楚河畔的青稞田迎来喜人的收获季。夕阳下,沉甸甸的穗头在风中翻起金色麦浪。从传统粗加工到精深加工,从单一产品到多元系列,从本地消费到走向全国和世界,青稞这颗“高原珍珠”完成了令人瞩目的华丽嬗变,蹚出一条高原特色产业跃迁发展的富民之路。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