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巍山人皮罗阁是 “南诏统一的操盘手”,唐代时滇西有六个部落叫 “六诏”,天天互相打架,皮罗阁是蒙舍诏(南诏)的首领,脑子特别活:先娶了邆赕诏、浪穹诏的公主,靠联姻稳住邻居;又借着唐朝想牵制吐蕃的机会,求唐玄宗派兵帮忙,一口气灭了其他五诏。最出名的就是 “火烧松
1. 皮罗阁(唐代・云南巍山,南诏王)
巍山人皮罗阁是 “南诏统一的操盘手”,唐代时滇西有六个部落叫 “六诏”,天天互相打架,皮罗阁是蒙舍诏(南诏)的首领,脑子特别活:先娶了邆赕诏、浪穹诏的公主,靠联姻稳住邻居;又借着唐朝想牵制吐蕃的机会,求唐玄宗派兵帮忙,一口气灭了其他五诏。最出名的就是 “火烧松明楼”—— 传说他以祭神为名请五诏首领聚会,偷偷烧了楼,除了邓赕诏主母慈善夫人,其他人全没了,这才彻底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
统一后南诏确实变强了:修了龙首关、龙尾关(今大理上下关),开通了到成都、长安的商道,云南的茶叶、铜矿第一次卖到中原。可也有人骂他 “心太狠”:为了统一,亲戚都能下毒手,打仗时还抓其他部落的人当奴隶,不少百姓逃到深山躲战乱。有人说 “没有他,云南可能还是一盘散沙,永远成不了气候”;也有人说 “统一的代价太大,百姓遭的罪比享的福多”。
2. 郑回(唐代・云南大理,南诏清平官)
大理人郑回是 “南诏的汉化推手”,他本来是唐朝的西泸县令(今四川西昌),公元 757 年南诏攻蜀时被俘虏,南诏王阁罗凤见他有学问,没杀他,反而让他当太子异牟寻的老师。没想到这一留,郑回成了南诏的 “核心智囊”,后来官至清平官(相当于宰相),一辈子都在帮南诏搞汉化。
他干了三件大事:一是让南诏贵族子弟都学汉字、读儒家经典,连南诏王的诏书都用汉文写;二是仿照唐朝制度改南诏官制,设六部、定税赋,把部落制改成中央集权;三是劝异牟寻和唐朝重新结盟,摆脱吐蕃控制,公元 794 年的 “点苍山会盟”,就是他一手促成的。可有人骂他 “忘了本”:身为唐朝官员,不殉国就算了,还帮南诏变强,等于帮外人对付自己国家;也有人说他 “聪明”—— 吐蕃对南诏又打又抢,他帮南诏汉化、联唐,其实是帮云南百姓少受吐蕃欺负,还把中原文化留在了边地。
3. 段正严(宋代・云南大理,大理国皇帝)
大理人段正严(就是武侠小说里 “段誉” 的原型)是 “大理国最纠结的皇帝”,他是大理国第 16 代皇帝,在位 39 年,一辈子都在平衡两件事:对内要稳住权臣,对外要跟宋朝搞好关系。咱们都知道大理国段氏有个毛病 —— 皇帝当到一半总爱出家,段正严没出家,却比出家还累:权臣高氏掌控朝政,他想提拔自己人,还得先跟高氏商量;有部落叛乱,他不想打仗,总靠联姻、减税安抚,有人骂他 “没脾气,像个傀儡皇帝”。
可他也有硬气的时候:宋朝想在大理买战马,有人劝他 “别卖,留着自己用”,他却说 “卖马能换中原的丝绸、茶叶,还能让宋朝不打我们,划算”;他还派使者去开封朝贡,宋徽宗封他为 “金紫光禄大夫、大理国王”,这是大理国和宋朝关系最好的时期。晚年他把皇位传给儿子,自己躲在崇圣寺当居士,没像祖辈那样出家,有人说 “他是累怕了,连皇帝都不想当了”;也有人说 “他是明智”—— 权臣当道,自己不退位,迟早会被架空,不如早点让贤,还能保全家平安。
段正严或许不够 “猛”,但让大理国安稳了近 40 年,百姓没遭战乱,这种 “守成的本事”,比打打杀杀更难得。
4. 沐英(明代・云南昆明,黔国公)
昆明人沐英(严格说他祖籍安徽,但从小在云南长大,后代也守云南 200 多年,算 “云南人” 没问题)是 “明代云南的‘土皇帝’”,争议点能从 “功臣” 吵到 “压迫者”。他是朱元璋的养子,18 岁就跟着朱元璋打仗,公元 1381 年随傅友德征云南,平定后朱元璋让他留在云南镇守,这一守就是 10 年,死后还葬在昆明(今沐英墓),后代世袭黔国公,直到明朝灭亡。
他对云南的好是实打实的:修了昆明城(现在的昆明老城就是他规划的),开了滇池的海口河,解决了昆明的水患;还办了几十所学校,让云南子弟能读书考科举,第一次有云南人考上进士。可争议也不小:他镇压彝族、傣族叛乱时手段狠,抓到叛军首领就杀,还把部落百姓迁到坝区管控;沐家后代更是越来越骄横,占了云南一半的田地,百姓交不起租只能逃荒,有人说 “沐英是功臣,他后代是祸害”,也有人说 “沐英当年就该管管后代,不然也不会把云南搞乱”。
5. 赵藩(清代・云南剑川,白族)
剑川白族人赵藩是 “清代云南的‘对联大师’”,他年轻时考中举人,当过四川臬台(相当于司法厅长),1902 年在成都武侯祠写了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就是大名鼎鼎的 “攻心联”。
争议从写完就没停过:有人说他是 “夸诸葛亮”—— 诸葛亮七擒孟获不用武力,靠 “攻心” 收服人心,他是劝后来的官员学诸葛亮,别动不动就打仗;也有人说他是 “骂慈禧”—— 当时清朝正镇压义和团,动不动就杀人,他借对联说 “不审时度势,管严管松都错”,暗讽朝廷不懂变通,只会硬来。后来他回云南办教育,还支持蔡锷的革命活动,有人骂他 “反清叛逆”,也有人夸他 “懂时务,知道清朝要完,早早就为云南谋出路”。
6. 阁罗凤(唐代・云南大理,南诏王)
大理人阁罗凤是皮罗阁的儿子,南诏国的 “铁血守成者”,他继位时,南诏刚统一,唐朝却总想把南诏当 “附属国” 使唤 —— 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动不动就对南诏指手画脚,还扣押南诏使者。公元 751 年,鲜于仲通率 8 万唐军打南诏,阁罗凤不想打,先派人求和,说 “只要唐朝撤兵,南诏还像以前一样朝贡”,可鲜于仲通不答应,非要灭了南诏。
没办法,阁罗凤只能联合吐蕃,在西洱河打败唐军,鲜于仲通就带了几千人逃回去。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自顾不暇,阁罗凤趁机扩大地盘,把云南东部、四川南部都纳入南诏版图,还立了块《南诏德化碑》,说 “我抗唐不是想反,是唐朝逼我的,等唐朝太平了,我还想重新归顺”。有人骂他 “借唐朝内乱扩张,是背信弃义”;也有人说 “他是真无奈 —— 唐朝把南诏逼到绝路,不反击就会被灭,扩张也是为了守住南诏的根基”。
7. 高泰明(宋代・云南大理,大理国权臣)
大理人高泰明是大理国 “最会平衡权力的权臣”,咱们都知道大理国 “段氏为王,高氏为相” 的规矩,这规矩就是从高泰明开始的 —— 他爷爷高智升帮段氏平定内乱,到他这代,高氏已经掌控了大理国的军权、政权,段正严当皇帝时,连任免官员都得先问他的意见。
可他偏偏不篡位,还帮段正严做了不少实事:宋朝想跟大理通商,他主动牵头,让大理的战马、药材能顺利卖到中原;部落叛乱时,他带兵平叛,却把功劳全算在段正严头上;他还规定 “高氏子弟只能当宰相,不能当皇帝”,给高氏定了 “不越界” 的规矩。有人骂他 “假仁假义,明明把皇帝当傀儡,还装忠诚”;也有人说 “他是真明智 —— 篡位会引发内乱,不如守住‘相权’,既保高氏富贵,又让大理国安稳”。
8、赛典赤・赡思丁(元代・云南昆明,回族)
昆明人赛典赤(虽祖籍中亚,但在云南任平章政事 6 年,死后葬昆明,算 “云南的当家人”)是元代 “云南治理的奠基人”,他刚到云南时,这里刚经历战乱,部落间天天打架,连度量衡都不统一 —— 汉族用一种秤,彝族用另一种,做生意经常闹矛盾。
他干了三件让云南变样的事:一是修滇池水利,把盘龙江挖宽,解决昆明水患,现在的翠湖、大观楼一带,当年都是他治河后的良田;二是办了 20 多所 “儒学馆”,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子弟,都能免费读书,第一次让云南有了系统的中原教育;三是统一度量衡,规定 “全省只用一种秤、一种斗”,还设了 “劝农官”,教百姓种水稻、养蚕。可争议也跟着来:有人说他 “太急”—— 强行让彝族、白族部落改用中原制度,丢了不少老传统;也有人说 “没有他,云南还得乱几十年,他是真为云南好”。
9. 奢香夫人(明代・云南大方,今属贵州,明代属云南布政司,彝族)
奢香夫人是明代 “彝族土司里的‘忍辱者’”,她 17 岁嫁给彝族水西土司,刚掌权就遇到麻烦 —— 明朝贵州都指挥使马烨,故意羞辱她,说 “彝族土司不懂王法”,还把她扒了衣服鞭笞,想逼彝族叛乱,自己好趁机出兵镇压。
身边人都劝她 “跟明朝拼了”,可她却压下火气,连夜派人去南京见朱元璋,把马烨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说清楚。朱元璋杀了马烨后,她没趁机闹独立,反而主动牵头,组织彝族百姓修了 “龙场九驿”—— 从贵州到云南的驿道,让云南的茶叶、药材能更快运到中原,中原的丝绸、铁器也能走进彝寨。有人骂她 “太软弱,被人欺负了还帮明朝做事”;也有人说 “她是真聪明 —— 拼了只会让彝族百姓遭战乱,修驿道能让彝族人过上好日子,这才是真本事”。
10. 钱沣(清代・云南昆明)
昆明人钱沣是清代 “最敢跟和珅叫板的清官”,他 31 岁考中进士,在监察御史任上,就干了件震动朝野的事 —— 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和珅的亲信)贪污。当时和珅权倾朝野,没人敢惹,钱沣却带着随从,一路步行去山东,白天查账,晚上住破庙,硬是找出国泰贪污的证据,最后国泰被处死,连和珅都没法保他。
后来他任湖南学政,还是老样子 —— 有人想花钱买秀才名额,他把人抓起来游街;官员想请他吃饭送礼,他直接把帖子扔出去,说 “我钱沣只吃自己的俸禄,不吃百姓的血汗”。可他的 “刚直” 也让他处处受排挤:和珅总在乾隆面前说他坏话,他一辈子没当过大官,55 岁就病死在任上,死后家里连丧葬费都凑不齐,还是朋友帮忙办的后事。有人说 “他太傻,不懂官场变通,一辈子没享过福”;也有人说 “他是真清官,在和珅当道的年代,还敢守住底线,比那些随波逐流的官员强百倍”。
11.沐天波(明代・云南昆明,沐英后代)
昆明人沐天波是沐家最后一任黔国公,他 10 岁继承爵位,刚掌权就遇到明末大乱 —— 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永历帝逃到云南,想靠沐家对抗清军。当时有人劝沐天波 “别管永历帝了,跟清军议和,能保云南百姓平安”,可他却说 “沐家受明朝恩宠 200 多年,不能在我这代背叛”。
他帮永历帝整顿军队,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永历帝的儿子,想稳住局面。可清军很快打到云南,他只能跟着永历帝逃到缅甸,缅甸国王怕清军,把永历帝和沐天波都抓起来,献给吴三桂。最后沐天波为了保护永历帝,跟缅甸士兵拼命,被乱刀砍死,年仅 44 岁。有人说 “他太固执,为了一个没希望的皇帝,连累云南百姓遭战乱”;也有人说 “他是真忠诚 —— 沐家 200 年受明朝恩惠,他没丢沐家的脸,这才是真男人”。#
来源:小盒历史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