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起初,蔚小理牢牢占据第一梯队;2022年,哪吒却力压蔚小理意外夺冠;2023年,埃安、理想以月销4万级断层式领先,哪吒成为唯一负增长的头部新势力;2024年,理想月销5万成常态,埃安回到3万级,小鹏跌至万级水平线。
作者 | 王颖萍
编辑 | 奚筱林
出品 | 网通社
马太效应已经无数次在新能源车市场被提起,谁都希望成为别人口中的“强者”。然而我们却发现,剧情的走向却并非如想象的那样。
起初,蔚小理牢牢占据第一梯队;2022年,哪吒却力压蔚小理意外夺冠;2023年,埃安、理想以月销4万级断层式领先,哪吒成为唯一负增长的头部新势力;2024年,理想月销5万成常态,埃安回到3万级,小鹏跌至万级水平线。
到了2025年一季度,月销4万品牌尚未出现,小鹏、零跑冲到了榜首,此前已经月销过2万的蔚来后劲不足,消失已久的极狐却出现爆涨。
一切不合理的背后,都有一个合理的理由。
原来,这场新造车排位赛的隐藏规则,根本不是让强者通吃,而是逼着所有人每周重练账号。
这不是什么马太效应修罗场,而是全员刺客的无限战争。
强者的“危”
季度交付6万辆以上,也就是月均2万辆以上。在这个区段,小米和深蓝都是新晋选手。理想月销最高曾达到5万辆,埃安、零跑月销曾破4万辆,小鹏则保持3个月月销3万辆以上。
论“后来者居上”,小米汽车是典型代表。在价格战最激烈的2024年,小米汽车才“姗姗来迟”,即便如此,丝毫不妨碍小米SU7上市即热销。刚刚过去的3月,小米SU7交付量超29000台。小米汽车官方表示,有信心达成35万台全年交付目标。
然而,3月29日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的事故,让大家对小米汽车的好感急转直下,担忧其电池、智驾等多维度的安全。对于小米汽车,相关负面舆论喷涌而来,就像曾经大家无条件支持和信任一样,一个极端正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这场危机,无疑将给小米汽车品牌带来伤害。至于将会如何影响其后续的发展,还需要看小米汽车更多的反馈。
零跑和小鹏的增速最为明显,前者是3月的月销冠军,后者是一季度销冠。两者的快速增长,有着相似的原因——性价比。
不同的是,零跑的标签是“性价比”,并凭借规模走量等优势,在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净利润转正,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第二家盈利的企业。小鹏的标签则是“智驾”,“性价比”优势主要体现在MONA M03上。MONA M03连续4个月贡献超15000台,也就是小鹏汽车的半壁江山。也正是销量的翻倍式增长,何小鹏预计,小鹏汽车将在四季度实现盈利。
回顾过往,小鹏每推一款新车,似乎都在上演长江后浪,上一款新车会被自家新车挤掉销量。不免疑虑,MONA M03的热销是否会被小鹏下一款新车取代?
此外,新款小鹏G6和G9相较老款大幅下调,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鹏G7的定价,同时产品定价的下调不利于品牌向上。再者,随着全民智驾的推行,小鹏也需要考虑如何将“智驾”标签发挥到极致。
相较而言,深蓝汽车称得上是稳扎稳打,一方面背靠长安汽车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得益于华为乾崑智驾的加持。值得留意的是,深蓝今年的年销目标是50万辆,月均销需达到4万辆以上才行,目前还有不小差距。下半年要推出的两款车型,能否带来新的助力,是关键。
同样身为“创二代”的埃安,虽然维稳了大基盘,季销6.9万辆,但是正从销量高位上掉下来,成为少有的一季度销量同比下滑的品牌。当前,埃安正在加速转型,自去年更换“AION”字母标后,陆续推出埃安霸王龙、埃安RT、埃安UT三款全球战略车型,加速从B端向C端转型。转型顺利与否,决定了埃安未来的走势。
至于理想,同埃安一样,不再是断层领先。纯电仍然是其最头疼的事情,增程车的优势正在式微。好在理想财政情况良好,已连续九个季度实现盈利,现金流储备截至2024年底有1128亿元之多。
理想今年的销量目标是70万辆,一季度销量为9.3万辆,那剩下9个月中,每个月要在6.8万辆的水平才能达到。理想i8、i6两款全新纯电车型将在下半年推出,理想能否达成年度目标就看纯电车型了。
赛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即便是头部新造车品牌,同样各有各的难题要解。
弱者的“机”
以季度销量水平为界限,前面是6万辆以上的梯段,接下来是6万辆以下的部分,更确切说是5万辆以下的区段。这里更多的是传统车企创立的新造车品牌,唯独蔚来。
蔚来从第一梯队掉了下来,即便推出乐道新品牌,也未能带来多大助力。4月2日,乐道铁成官宣离职,乐道品牌总裁一职由原能源业务负责人沈斐接任。“下课”的艾铁成似乎是“引咎辞职”,他在用户社区发文坦承,未能让乐道L60达到与它的产品力相匹配的销量,在营销层面也有很多的欠缺不足,他将为此承担责任。
乐道的变动,只是蔚来改革的冰山一角。开年以来,蔚来大刀阔斧,推行CBU(基本经营单元)体系改革,李斌强调要让每一分钱投入都听到响声,并要在四季度实现盈利。
乐道之后,蔚来第三品牌——萤火虫,将在4月推出品牌同名产品。至此,蔚来三大品牌集结,覆盖各大细分市场,迎来产品大年。同时,三个品牌车型将平台化生产,实现技术的协同,进而大幅提升复用率、降低供应链成本。
不管是销量还是财务,蔚来还是有希望重回第一梯队,迎来新的转机。
在3月销量里,最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极狐,曾经的后进生,却实现了5倍的同比增长,月销达到1.3万台,超过阿维塔、岚图、智己。早在年初的极狐2025年经销商伙伴大会上,张建勇就曾表态,北汽将集中全集团各板块力量,全力支持极狐品牌发展。北汽极狐也由子品牌上升为公司名称。极狐增长的背后,是北汽新能源向内寻求突破动力的决心。
不只是极狐,阿维塔也在奋力突围,3月销量翻番,季度销量保持增长。背靠长安、宁德时代和华为的阿维塔,年内还将推出中型轿车阿维塔06,提供纯电和增程双动力,上市后将与小米SU7竞争。此外,为冲击2026年港股上市,阿维塔今年需要一个不错的销量作为支撑。
在新造车品牌中,智己或许是最让人心疼的,产品配置和定价都很有诚意,但就是难以走量,月销已经跌到5千的水平,季销量仅万辆水平。智己今年将推出四款新车,还会上增程。然而随着上汽与华为合作,智己的资源是否会被削弱?冲破销量低迷的怪圈,智己需要找到自己的“小鹏MONA M03”。
岚图和腾势有些像,旗下虽有多款车型,但过度依赖MPV车型。两者背靠传统车企,技术毋庸置疑,缺少的是品牌营销。
岚图月均万辆水平,虽相对自己略有进步,却在与行业水平拉开差距。腾势陷入高开低走的局势,是3月销量环比下滑的唯一品牌。曾经D9开了一个好头,销量爆发式增长,但后来车型Z9、N7、N9相继推出,产品数量增加,品牌销量未见起色。另外,新能源MPV市场竞争对手增加,D9的份额被蚕食,终究独木难支,这都是摆在腾势面前的问题。
结语
年初,不少车企已经立下了2025年的销量目标。从各自目标的进度条来看,小鹏的进度最快,而蔚来后面三个季度压力不小,多数品牌则居于10%-20%之间的完成率。
一季度只是开头,2025年还有三个季度。后来居上的小米汽车,有大家学不来的“雷军营销”,但仅一年时间,就遇到“黑天鹅”事件,危机正在发生;暂居后方的蔚来,有财务危机,也有多年来技术的铺垫也终将迎来回报期;背靠传统车企的新造车品牌,技术、产品其实已经有了背后母公司的背书,所需要的是找准市场需求,然后做好品牌传播。
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战场,不是简单的销量竞赛。当头部玩家陷入“增长焦虑”,后来者更需要明白:逆袭的钥匙不在模仿,而在突破。
来源:网通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