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阿姨考上研究生”:买的谁家的“起号秘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02:27 1

摘要:开学季,一张网友自称54岁的她“用30年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大学圈”,并晒出手捧“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图片引爆舆论。“励志”故事最终被证实是炒作,中国政法大学回应查无此人。仅两条帖文就获赞与收藏高达18.8万的涉事账号被禁言,又是一场互联网流量红利吸

开学季,一张网友自称54岁的她“用30年从河南县城考到北京大学圈”,并晒出手捧“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图片引爆舆论。“励志”故事最终被证实是炒作,中国政法大学回应查无此人。仅两条帖文就获赞与收藏高达18.8万的涉事账号被禁言,又是一场互联网流量红利吸引下博眼球的闹剧。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不乏兜售此类“起号涨粉”教程的卖家,甚至有人声称“快速起号”“暴力起号”,诱导适度编造,价格8元至70元不等。不少卖家表示,如果想要做出类似爆款,可以用AI软件仿写,并强调“只要操作没问题,基本上都可以涨粉,买家涨粉几千几万的都有”。

(9月10日《南方都市报》)

开学季,“54岁阿姨从河南县城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故事刷屏网络,手捧录取通知书的“励志”画面收获数万点赞。然而,中国政法大学一句“查无此人”,让这场感动瞬间沦为彻头彻尾的流量骗局。涉事账号被禁言看似画上句号,但背后兜售“起号教程”、教授“虚构人设”、滥用AI仿写的灰色产业链,才是更该深挖彻查的“毒流”。

这场闹剧的荒诞之处,在于它并非偶然的“灵光一现”,而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流量生产流水线”。从社交平台上公开兜售的教程来看,“54岁考研”的爆款完全是公式化产物:套用“身份反差+励志结果”的标题模板,用AI软件仿写情节、规避平台规则,甚至明确教授“适度编造”的技巧——“未考研却假装成功”“非单亲妈妈谎称单亲”,只要能制造“颠覆常识”的戏剧性,事实真相可以被随意抛弃。更讽刺的是,这些教程价格仅8元到70元,成本低廉却能批量复制,让“编造故事涨粉、积累粉丝变现”成为不少自媒体的“捷径”。当“励志”成为可复制的模板,“感动”沦为引流的工具,互联网空间的信任基础也在一次次骗局中被不断侵蚀。

此类流量闹剧的危害,远不止消耗公众情感。对普通用户而言,频繁接触虚假“励志故事”,会逐渐丧失对真实内容的辨别力,甚至陷入“越刷越焦虑”的困境——别人的“逆袭”看似轻而易举,实则是编造的幻象,这种虚假对比只会加剧心理内耗。对优质创作者而言,当“编故事”比“做内容”更容易涨粉,当“标题党”比“真干货”更能吸引流量,踏实创作的空间会被不断挤压,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这种“流量至上”的逻辑会污染整个网络生态,让平台沦为虚假信息的温床,最终损害的是所有用户的利益。

要根治这类流量闹剧,不能只停留在封禁单个账号的“治标”层面,更要从产业链上下游入手“治本”。首先,必须深挖并打击背后的“教程贩卖者”。这些教授编造技巧、传授规避规则方法的卖家,是虚假内容的“源头活水”,相关部门应联合平台,对这类违规教程进行全面清理,对蓄意引导造假者依法追责,斩断利益链条的“根”。其次,平台要扛起主体责任,不能让“规则漏洞”成为虚假内容的“保护伞”。需升级算法审核机制,对“身份反差大、情节过于完美”的内容加强溯源核查,对频繁使用AI仿写、套用模板的账号重点监控;同时完善举报机制,鼓励用户对虚假内容进行举报,让造假行为无处遁形。最后,也需引导公众建立理性的内容消费观,认清“爆款故事”背后的流量逻辑,不盲目点赞传播,用实际行动抵制虚假内容,让优质真实的内容获得应有的流量回报。

“54岁阿姨考研”的骗局落幕了,但只要流量变现的诱惑还在,只要造假的成本远低于收益,类似的闹剧就还会重演。唯有多方合力,挖掉流量造假的“根”,才能让互联网空间回归真实与理性,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获得生长的土壤。“54岁阿姨考上研究生”:起号的和帮着起号的,都该挖起来!

来源:评底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