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班到十点,只想吃口舒服的东西,却发现楼下那家从没排过队的老字号,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全在等一只白切鸡。
加班到十点,只想吃口舒服的东西,却发现楼下那家从没排过队的老字号,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全在等一只白切鸡。
队伍前头,穿花衬衫的大爷举着小梳妆镜给鸡皮打光,灯光一照,鸡身像抹了层流动的琥珀,手机咔嚓连成片。
我站后面,突然明白:原来大家不是馋肉,是馋回家那口气。
以前的白切鸡不过是饭桌配角,谁家没随手做过。
水开丢鸡,关火焖,切好蘸葱姜蓉,吃完收碗,哪来这么多讲究。
可现在不一样。
网友能把鸡的出生天数精确到180天、能不能晒太阳、鸡冠颜色都得挑,评论区直接变考卷。
还有人把师傅凌晨四点蹲屠场抢鸡拍成系列,镜头里那只被挑中的活鸡,脚爪蹬得比我还精神。
老师傅手快,几刀下去带皮带骨,鸡形不散。
我特地绕路买过一次,老板把汤勺递回给我,嘱咐:汤要淋到刀口,别让肉干。
一口下去,鸡皮脆、鸡肉嫩,葱姜辣味冲脑门,像有人拿筷子敲我额头:醒醒,这是你小时候放学冲进门就闻到的味道。
火了以后,变化比锅里升温还快。
有人给鸡配花生酱、挤柠檬汁,拍视频三分钟教会你,播放量上百万;冷链箱子把当天宰的鸡送到写字楼,下午开盒还是带着血水的鲜红。
农场签订单,专养三黄鸡,毛色发亮才算过关,一只鸡的身价翻了两番。
有人骂它矫情,一只鸡也能闹这么大动静。
我反而羡慕。
忙到脚不沾地的日子里,我们只能靠一块鸡皮找回那个不慌不忙的自己。
拍照发圈,配文永远是“今天也很想家”,点赞的人不一定真懂味道,但都懂这句话的意思。
说到底,白切鸡翻红不是什么厨艺神话,只是大家在高压生活里偷偷留的一小口喘气时间。
鸡没变,是我们终于记起:最简单的味道,才扛得住所有颠沛流离。
来源:正能量春风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