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祖先祭祀及伦理价值研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4 00:13 1

摘要:祖先祭祀在我国起源甚早,至西周时代逐渐制度化、规范化,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周公制礼作乐,使西周社会建立起完备的礼乐制度,以至于后世的孔子都极为尊崇和向往,发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为政》)的感慨。西周社会的礼乐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D:css-press

·

·

·

祖先祭祀在我国起源甚早,至西周时代逐渐制度化、规范化,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周公制礼作乐,使西周社会建立起完备的礼乐制度,以至于后世的孔子都极为尊崇和向往,发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为政》)的感慨。西周社会的礼乐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对祖先祭祀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礼是西周社会的核心,祭祀是西周社会“国之大事”,祭礼作为二者组合形态,在西周社会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正所谓“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其实,礼从产生之初就被认为与原始的祭祀活动息息相关。《礼记·礼运》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西周时代的祭礼作为祭祀礼制、祭祀礼仪、祭祀礼义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从三个维度对祭礼作出了规定与阐释。就祭祀礼制而言,西周贵族祭祀过程中在宗庙设置、祭器数量、祭品类型、用舞规格、行礼频次等诸方面有严格规定,不同阶层的贵族必须使用与本人身份、地位相称的礼制,不得僭用。就祭祀礼仪而言,西周社会拥有一整套完善的礼仪程式,每一环节皆有与之相配的礼仪,使祭祀活动有章可循,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就祭祀礼义而言,西周社会追求“诚”与“敬”,确保了祭祀活动的神圣与庄重。西周时代对祭礼的重视与祭礼建设的完备,成为祖先祭祀兴盛的制度保障。

分封制与宗法制是西周社会的两大支柱。“周人封建亲戚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亲戚间因血缘关系而具有的感情联系,筑起一道捍卫周室的屏藩。”诚然如此。《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皆举亲也。”《荀子·儒效》则云:“(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看来,西周社会分封的对象是以具有血缘联系的同宗作为主体。宗法制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进一步甄别嫡庶,确保嫡长子权力及财产的继承制度。两大制度交织在一起,筑起了一张庞大的血缘关系网,使西周社会重视血缘关系的情结异常浓郁,祖先祭祀恰巧也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教活动。因此,分封制与宗法制营造的重视血缘关系的社会温床,成为西周祖先祭祀勃兴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社会激荡,礼坏乐崩,祖先祭祀礼亦在所难免,遭到冲击和破坏。祭祀礼制被僭越的现象层出不穷,原有祭礼规定下的立庙数量、祭器数量等已与主祭者的身份地位严重不符。祭祀礼仪日渐松弛,随意改变礼仪次序犹如儿戏,西周宗庙祭祀祖先最为重要的立尸礼仪,也居然被人们渐渐淡忘和抛弃,以至于战国时代从社会上层销声匿迹。祭祀礼义失去了虔诚、恭敬之心,祭祀过程中虚与委蛇、草草应付,祖先祭祀基本上成了搞形式、走过场,祭祀要求的内在精神荡然无存。总之,从祭礼角度考察,周代祖先祭祀尽管发生了诸多变化,但重视血缘关系的传统始终没有中断,这或许成为认识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周代祖先祭祀从汉至清的古代学者将其视为礼制的重要内容进行考察,近现代学者从更为宽广的视野对其展开了研究。本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利用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民族学资料等综合研究,重点突出了以下内容。第一,祭祀在古代属于吉礼,而论著研究不再局限于吉礼中的祖先祭祀,将其他古礼中的祖先祭祀现象逐一进行梳理和解读,扩大了研究范围。第二,探讨了祖先祭祀与昭穆制度、宗法制度等社会制度之间双向作用的关系。第三,研究了古代巫术思想、阴阳思想在周代祖先祭祀中的反映,借以说明古人的思维模式和祭祀观念。第四,将祖先祭礼分祭祀礼制、祭祀礼仪、祭祀礼义三个维度,从历史发展角度考察周代祖先祭祀变迁的具体情况。

周代祖先祭祀及伦理价值研究》

任晓锋 著

定价:89.00元

周代祖先祭祀贯穿于传统的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礼之中,体现出周代对祖先祭祀的重视及祖先祭祀活动的频繁。周代祖先祭祀包含有鲜明的现实目的,流露出周人趋吉避凶的心理倾向,并随着朝代更替和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殷周朝代嬗变之际,西周祖先祭祀对殷商祭祀祖先礼仪的吸收与改造并存。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阶段,周代祖先祭祀又在祭祀礼制、礼仪、礼义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国时期黄帝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受到人们的崇拜与祭祀。周代祖先祭祀在强化秩序、亲睦家族、整合人伦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其崇尚德行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西周典章制度的精髓及执政理念。同时,周代祖先祭祀也影响了后世中国文明的形成路径、天人合一思想及大一统思想。

作者简介

任晓锋,陕西千阳人,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围绕先秦历史和宝鸡地方史在《西北大学学报》、《农业考古》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荣获宝鸡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多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一项,参与国家项目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省教育厅项目一项,主持省教育厅项目一项、学校重点项目三项,参编著作一部。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省赛铜奖、“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陕西省高等师范学校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多项。

图书目录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End-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