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最清新一首诗,带着淡淡的离愁,道尽清明的哀伤,犹如一幅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3 22:49 1

摘要:因为这一天是祭祀之日,需要去墓地为亲人扫墓,有着千年的历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佳节又“清明”,清明节对于我国人来说,是一个充满离愁哀思的节日。

因为这一天是祭祀之日,需要去墓地为亲人扫墓,有着千年的历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清明节源自于上古时代,现如今可能平淡许多,在古代这一段需要举行隆重的节日。

而且其中和寒食节合并一起,有些地方是不允许烧火做饭,必须吃冷食。

还要去墓地祭祀逝者,可以清扫坟墓周围的荒草,带一些祭祀用品,焚烧一些纸钱,聊表活人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当然清明节也是一个很多情浪漫的节日,因为正值春天,不仅天气温暖,绿草葱茏,桃花绽放。

在古代很多诗人,才子佳人都会出门踏青,欣赏自然风光。

有的人喜欢放风筝,也有的人喜欢吟诗饮酒,吃青果,或者折柳等。

清明节既带着哀思,也带着淡淡的清新,以及春天的美好和浪漫。

古人有很多写清明节的有关诗词,不过最为出名,张口就能来的当属杜牧的这首《清明》

这首诗几乎全国人民都能背诵得出来,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杜牧是唐朝著名的大才子,诗人,当时他创作此诗时正处于中唐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宦官当权,政治腐败。

很多文人才子都没有出路,而杜牧虽然有官职,可是也面临官场的种种排挤,勾心斗角,以及各种政治的压力。

那时清明,他正好出行,而出行的路上,正好遇到路上的行人。

他们是去给逝去的亲人扫墓,这一场景带着悲伤,让杜牧的内心涌起一丝忧愁和孤独,因此写下这首诗。

表达了他清明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一些复杂的感情。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词译文

正好赶上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扬扬的连绵不绝,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个个神情凄迷,愁容满面,像是魂魄都要跟随这细雨飘散。

行人急忙向路人询问附近有没有好酒家能避雨解愁?只有一个牧童扬起手臂,指向遥远的开满杏花的村庄,那里才有可歇脚饮酒的村子。

诗词赏析

杜牧的这首诗通过"雨纷纷"的清明景象与"欲断魂"的行人心境交织,勾勒出浓厚的春日哀思氛围。

尤其是后两句以问答形式巧妙转折,牧童的"遥指"动作与"杏花村"的意象,既为行人带来希望,又以清新明丽的杏花景象冲淡了前文的愁绪,展现出唐人哀而不伤的审美意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两句诗人交代了时间,是清明节这天,天气很不好,下着连绵的细雨。

清明节仿佛就是老天的眼泪,经常会下雨,所以这晴空万里就是浪漫的,如果细雨绵绵就会充满哀伤和忧思。

而这首诗中的清明正好赶上下雨,再加上杜牧心情不畅,直接营造出一个凄迷,哀伤的氛围,奠定的愁苦的基调。

“欲断魂”这个三个字生动的刻画了行人的愁苦和哀伤,更是增添了悲伤的情感。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句描写的是行人在愁苦当中很想去喝一杯酒来消愁 ,于是就问哪里有酒家。

之后遇到一位牧童,给行人指引了方向,说是开满杏花的村子,这里也给这首诗带来了一丝浪漫色彩。

杏花是白色的,象征纯洁,不至于让这首诗过于压抑。

整首诗没有过多的华丽词语,但是却非常的美,又带着淡淡的忧伤,给人一种国画的既视感,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欢。

来源:小学快乐课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