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的运城市大运小学,景色怡人,书声琅琅。六年级(3)班的语文课堂上,今年35岁的卢夏正声情并茂地为孩子们授课,阳光映着她带笑的脸庞,也点亮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13年来,这名中共党员教师扎根教育一线,用创新教学点亮学生的求知之路,用温暖爱心守护学生的成长
初秋的运城市大运小学,景色怡人,书声琅琅。六年级(3)班的语文课堂上,今年35岁的卢夏正声情并茂地为孩子们授课,阳光映着她带笑的脸庞,也点亮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13年来,这名中共党员教师扎根教育一线,用创新教学点亮学生的求知之路,用温暖爱心守护学生的成长之旅,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动人的教育篇章。
创新课堂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语文课堂不该是课本的‘复读机’,要做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连接器’。”这是卢夏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学校“教学创新先锋岗”的骨干,她始终在探索中打破课堂边界,让课本知识从书页间走进学生生活。
2023年,学校推进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筹备《中华传统节日》一课时,卢夏最初的教学设计停留在“讲解节日习俗、背诵相关诗句”的传统模式,可她总觉得“少了点让学生心动的东西”。“传统不是躺在书本里的文字,而是活在当下的血脉。”带着这份思考,她决定推翻重来。
磨课的那段日子,她参观各地民俗博物馆、跟着民俗专家学习传统技艺、深夜在灯下整理文献溯源,用各种形式触摸节日文化内核。
再次开课,教室变了样:墙角摆着学生从家里带来的老灯笼,讲台上堆满彩纸、丝线、艾草等材料,卢夏则化身“文化向导”,带着孩子们开启沉浸式学习。端午节,她教大家用艾草、彩绳扎花束;中秋节前夕,她和学生一起描绘心中的中秋月圆;重阳节当天,孩子们用童真的嗓音吟诵有关重阳敬老的诗词……
“老师,我终于明白爷爷为啥每年都要贴春联了——那不是纸,是回家的路。”一次课堂分享中,平时调皮好动的男生小宇突然站起来,眼里闪着光。卢夏告诉记者,那一刻她知道,文化的种子已悄然在孩子心里发了芽。
这节课最终入选“山西省基础教育精品课程库”,面对荣誉,卢夏却笑着说:“比起证书,学生眼里闪烁的文化光芒,才是最珍贵的奖励。”
作为运城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骨干,她始终站在教改前沿,致力于构建高效、深度、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凭借过硬的教学能力,她被评为“运城市学科带头人”“运城市教学能手”“运城市优秀班主任”。
联结家校 让教育成为双向奔赴的温暖
在家校共育的道路上,卢夏始终践行“做有温度的教育”,她创新性地将家长资源转化为教育财富,让家校共育从理念走向实践。
“卢老师,感谢你让我发现,我不仅是建桥者,更是孩子心中的‘筑梦人’!”不久前,卢夏收到班里学生明轩父亲的微信。这名常年在外的建筑工程师,曾是孩子作文里的“手机爸爸”——“他只在视频里出现,不陪我玩”。
看到作文,卢夏既心疼又着急。她了解到明轩父亲常年在外建桥,父子沟通少,孩子满是委屈。“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家校同频才好。”思考后,卢夏发起了一场 “家长职业课堂“活动。她主动联系明轩父亲,邀请他以视频连线的形式给孩子们上一堂“桥梁的故事”。起初对方以工作忙为由推辞,但她不放弃,反复沟通,最终得到这名父亲的认可。
课堂上,明轩父亲带孩子们“逛”大桥工地,讲桥墩扎根、钢筋筑架。当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追问“桥墩为什么要打那么深、大桥怕大风吗”时,明轩不由自主地跟着父亲为同学们一一解答,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自豪。
如她所愿,这堂课成为扭转父子关系的转折点。课后,明轩父亲发文表达谢意。明轩也在日记中写道:“原来爸爸不在身边,是为了让更多人安全回家,我也要建一座桥,连接我和爸爸的心。”
受此启发,卢夏开发了“家长资源课程”:医生家长讲人体奥秘,农民爷爷教辨农作物、说二十四节气,警察家长普及安全知识。如今,“家长老师”成为学校特色,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孩子们在了解父母工作的过程中,更多了一分理解与敬佩。
“教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一场温暖的遇见。”卢夏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就像她13年来的教育实践一样,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点点滴滴中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十三载春秋不算长,但足够让我深爱这份事业。”采访最后,卢夏看着走廊里嬉戏的学生,眼里满是关爱,“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继续践行教育初心,以扎实学识润泽学生心田,以炽热情怀守护成长之路。”对于卢夏而言,这是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想做好的事。(李云霞)
【来源:山西青年报】
来源:十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