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印度南方绵延数千平方公里的茂密森林中,隐藏着一个让政府束手无策、令百姓闻风丧胆的“无冕之王”、“森林杀手”。
在印度南方绵延数千平方公里的茂密森林中,隐藏着一个让政府束手无策、令百姓闻风丧胆的“无冕之王”、“森林杀手”。
从一个放牛娃,到一个猎杀者、走私犯,再到“丛林枭雄”,他一生都徘徊在罪恶的深渊。
三十六年间,他犯下无数罪行,走私价值超16亿卢比(相当于2023年7000万美金)的檀香木和象牙。
夺走至少184条人命,甚至胆大包天地公然对警方宣战,频繁绑架政府高官,向国家索要巨额赎金。
为了将这位“森林杀手”绳之以法,印度政府倾尽人力物力,先后组织了1500多名警力,在茫茫密林中与其周旋30多年。
这场总耗资超过78.4亿卢比(相当于2023年3.4亿美元)的拉锯战
被媒体称为印度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代价最昂贵的围剿行动。
大家好,这里是奇闻观察室,我是长风
那么这起疯狂的围剿行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就让我们穿越回 1979 年,一起走近这位印度头号通缉犯-维拉潘的犯罪故事
1979年·印度·戈皮纳塔姆
戈皮纳瑟姆(Gopinatham)这是位于印度卡纳塔克邦南部Karnataka的一个小村庄。
这里山高路远,周围被一望无际的森林环绕,靠近野生动物保护区,生活着无数野生动物。
早期这里非常荒凉,村民们只能靠山吃山,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
如今呢,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游客们可以在山林间徒步,骑行,观赏瀑布,甚至还能喂养一些温顺的小动物。
而这个藏于深山,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第一次闻名于世,就是源自我们今天的故事。
潘迪拉(Pandillapalli Srinivas)是一位善良、且极富责任心的护林员。
他于1954年9月12日出生在印度南部的 安得拉邦Andhra Pradesh,其童年时光大多与祖母在乡间度过。
正是这段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岁月,让他对森林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并立志要守护这片绿色家园。
1976年,潘迪拉以优异的成绩从安得拉大学(Andhra University)毕业。
三年后,又通过考试,正式成为一名护林员,被分配到卡纳塔克邦的林业局工作。
护林员,起初只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森林资源,和一些野生动物。
但当时印度南部的那片森林里,生长着大量珍贵的檀香木,以及非常多的老虎,大象等珍稀野生动物。
这就被一些不法分子给盯上了,偷伐偷猎的犯罪行为屡禁不止。
所以护林员的职责从最初的保护森林资源,扩展到打击偷猎、安全巡逻等多方面。
潘迪拉任职的那片村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村民们吃不饱肚子不说,甚至连喝水都成问题。
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带头修建水渠等供水系统。
还开设了移动诊所,用自己的薪水建造了40多所简易房屋,给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提供庇护。
他无私的行为和善举赢得了村民们的深深敬仰。
然而,他的挑战远不止于此,当时,许多不法分子在森林中大量捕杀大象,走私象牙以获取暴利。
看着被残杀的大象,潘迪拉很是心疼,为了打击这些猖狂的偷猎者们。
他发动村民,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并整理出一份详细的盗猎者名单。
随后联合警方,制定周密的围捕计划。
最终,成功逮捕了120名盗猎者,如此战绩,让很多犯罪分子闻风丧胆不敢再犯。
但是很快,他便遇到了一生劲敌,也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
科斯·穆努萨米·维拉潘(Koose Munisamy Veerappan)
维拉潘于1952年1月18日,出生在卡纳塔克邦,戈皮纳瑟姆的一个贫穷家庭。
他祖上留下的几亩地仿佛被诅咒了一样,种什么死什么,一家人常常饿着肚子。
小时候的他只能靠放牛换取食物,长大后就跟随父亲学习狩猎,并逐渐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他能在茫茫森林中能迅速辨别方向,找到猎物的藏身之地,而且视力极好,大老远就能看见飞鸟的踪迹。
他的叔叔萨尔瓦·古德(Saalvai Gounder)是个臭名昭著、“元老级”的盗猎者。
在一次围猎时看中了维拉潘的天赋,就收为徒弟,悉心教导。
1962年,年仅10岁的维拉潘在叔叔的教导下,成功射杀了人生中第一头大象,从此便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13岁时,维拉潘开始练枪,令人惊叹的是,他似乎天生为枪而生,枪法迅速精进。
仅一年时间,就成为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17岁时,维拉潘因与同村人争夺猎物发生矛盾,他二话不说,直接用砍刀劈死了对方,并毁尸灭迹,骗过了警方的调查。
自此之后,他正式开启了长达36年的杀戮和犯罪生涯。
1970年,维拉潘加入一个偷猎团伙,自此沉迷于走私象牙带来的暴利。
他的猎杀范围不断扩大,涉及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三地交界的森林。Tamil Nadu, Karnataka and Kerala.
这片森林基本处于三不管地带,三个邦的警方也不通力合作,罪犯一旦逃到另一个邦,这边警方立马就停止追捕。
这导致犯罪分子极度猖獗,甚至将“三不管地带”打造成他们的大本营,警方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这片茂密的森林中,本来生活着数千头大象,生长着无数珍贵的檀香木。
但随着盗猎者的疯狂杀戮和砍伐,数量急剧减少。
(檀香木主要产自印度、印尼、澳大利亚和非洲,需要生长20年以上才能分泌出香味油脂;
年头越久越值钱,主要用来做香水、精油、雕像,还有宗教祭祀用品,是极其珍贵的抢手货。)
维拉潘通过盗卖象牙和檀香木,赚得盆满钵满,为了防止警方追查,他把大部分钱都藏在森林深处,拿出一部分给家人和村民。
对此,村民们感激得不得了,因此每当警方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提前报信。
有了这群“眼线”,维拉潘底气十足,胆子也越来越肥。
1983年8月27日,在一次盗猎行动中,维拉潘残忍杀害了试图阻止他的护林员(25岁的 KM Prithvi)。
这很快引起了当地警方的重视,而掌握情报网的潘迪拉更是决心要抓到这个恶徒。
他联合警方精心策划了一场大围剿,布下天罗地网。
但维拉潘从小在森林长大,对地形了如指掌,警方一追捕,他就猫进密林,再加上村民的掩护,想抓他无异于大海捞针。
经过三年的拉锯战,最终警方是棋胜一招,维拉潘不慎落入陷阱。
被捕后他被临时关押在布迪帕达加森林休息站(Budipadaga Forest Rest House)。
然而,就当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以为一切终于结束了之时,维拉潘竟然在严密地看守中,神不知鬼不觉地逃了!
后来调查才知道,原来他早就买通了一名警察,安插了内应,所以根本就不怕被抓。
潘迪拉气得牙痒痒,历经千辛万苦才抓到的人,竟然就这么不见了!
这次失败成为了他心中的一根刺。他暗下决心:
不管花多少时间、多少精力,一定要把这个恶徒绳之以法!
疯狂作案
维拉潘逃脱后,并没有低调行事,反而变得更加猖狂。
1986年8月26日,他在卡纳塔克邦,残忍杀害了护林员西达拉马(Siddarama Naik)。
1987年,他绑架并杀害了林业局官员 奇达巴拉姆(Chidabaram)。
1989年1月5日,他更是一次性杀害三名护林员。
1990年4月9日,维拉潘公然杀害了四名警察
如此种种,实在是疯狂至极。
除了跟警方对着干,他还跟有利益冲突的敌对帮派大打出手,一举剿灭了对方5名核心成员。
彻底坐上了盗猎界头号大佬、“森林之王”的宝座。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跟随他的人最高峰达上百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他很是精明,会给村民一些小恩小惠,以收买人心。
因此很多村民非但不怕他,反而将其当成“劫富济贫、敢于挑战强权的英雄”。
1990年,38岁的维拉潘迎娶了自己的“头号迷妹”穆图拉克什米(Muthulakshmi)。
两人婚后育有两个女儿维迪亚(Vidya Rani)和普拉巴(Prabha)。
有了妻女之后,他并没有任何收敛,眼看这股犯罪势力日渐壮大,印度政府终于忍不住出手了。
卡纳塔克邦和泰米尔纳德邦联手,成立了一支剿匪特别部队,简称(STF)。
经验丰富的潘迪拉被任命为剿匪队助理指挥官。
基于之前的教训,以及当地的特殊情况,这次,他制定了一个新计划,不正面硬刚,而是从内部瓦解犯罪团伙,攻心为上。
他在维拉潘的老家戈皮纳塔姆,开设苗圃,建造寺庙,植树造林,给村民安排工作,按月发工资。
还特意放话,只要犯罪分子主动投降,都会从宽处理,也可以参加这些正经工作,之后好好做人,过安稳日子了。
不得不说,这招效果显著,当第一个投诚的人并没有受到严厉处罚时,大批团伙成员选择放下武器。
犯罪团伙不断缩水,从百人到40人,最终只剩下十多人了。
甚至连维拉潘的亲弟弟(阿尔朱纳Arjuna)都倒戈了。
为了进一步稳固人心,潘迪拉还给这些人请律师,帮他们减刑办保释。
与此同时,剿匪队也没闲着,同步在森林地毯式搜索,你还别说,真有大收获,找到了大量毒品和现金。
这些巨大损失让维拉潘彻底暴怒,他一定要报复。
于是杀害了一些与警察走得较近的村民,砍下头颅挂在杆子上示威,还炸毁了警方的汽车,以此向政府宣战。
这还没完,1991年,他绑架了一名花岗岩采石场场主的儿子,并索要1000万卢比赎金。
警方最终砍价到150万,把人给赎了回来。
这次成功收到赎金,让维拉潘食髓知味,之后类似的桥段疯狂上演。
尽管他的这般举动给警方制造了不少麻烦,但也暴露了他走投无路的困境。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胜利的曙光已经不远了。
1991年7月,潘迪拉在剿匪队的任期结束,按理说,工资和安全保障都停了,换作旁人,该就此放手,退居二线。
可他就是不甘心,自愿留下来,想亲眼看着维拉潘被绳之以法的那一天,而他这个决定的代价实在惨痛。
1991年11月9日,潘迪拉收到维拉潘的信息。
“明天,如果你一个人,不带武器来见我,我就投降。”
这显然是个陷阱,但潘迪拉依然决定前往。临行前,他给同事发了一条消息:
“我希望我能成功,我相信上帝会站在我们这一边的。”
但,现实是残酷的。
第二天早上,当他穿越戈皮纳瑟姆村外的一条小溪时,不幸中枪身亡。
紧接着,维拉潘现身,砍下他的头颅作为战利品,然后扬长而去。
这位年仅37岁的护林员,就这样结束了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很多人都为他的死感到惋惜,有人说:
“潘迪拉太傻了,像维拉潘这样的恶魔说的话,怎么能相信呢?”
但熟悉他的人明白,潘迪拉并非愚蠢,而是太善良。
他真心想拯救更多人,哪怕用自己的生命去赌也愿意,他是真正的英雄。
为表彰他的英勇行为,后来政府追授勋章,并将11月10日定为“森林烈士”纪念日。
还在戈皮纳瑟姆附近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碑,至今仍有很多人前去悼念。
潘迪拉去世后,阴险得逞的维拉潘更加肆无忌惮。
他开始主动袭击警局,设陷阱伏击警员,甚至连普通村民,只要被怀疑是警方的线人,都难逃毒手。
1993年,印度政府忍无可忍,派出印度边防部队(BSF)参与围剿行动。
没想到在一次交火中被反杀20多名警员,以惨败收场。
不过,警方的努力不是毫无成效,在持续打压下,维拉潘的犯罪团伙规模不断缩水减员,最终只剩下5名骨干人员。
政府趁热打铁放出5千万卢比的重金悬赏。
1993年4月9日,维拉潘为报复警方的打压,策划了臭名昭著的帕拉尔大爆炸(Palar Blast)。
他用50公斤炸药,炸毁载满警察、护林员和村民的公交车,41人中22人不幸离世。
这次袭击是警方与维拉潘缠斗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也是20世纪卡纳塔克邦最致命的爆炸袭击事件。
此案震惊全国,印度政府决定将悬赏金额提升至1.5亿卢比,再加派人手大规模围剿。
然而,这个恶魔依然没有收手。
1993年5月24日,他主动伏击剿匪队,杀害了6名警察。
同年7月,他丧心病狂地亲手勒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只因为不是他期盼的男孩。(也有说是因为在逃跑路上哭闹,被勒死)
虎毒尚且不食子,维拉潘的邪恶与残忍已经超越了人性底线。
除此之外,他还因一名手下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就痛下杀手。
一年后,在长年累月地杀戮、逃亡、和与警方的周旋中,维拉潘或许是感到疲惫。
就想出了一个疯狂的主意——与政府谈判,以换取特赦。
至于拿什么作为谈判的筹码,他早有打算。
疯狂的绑架
1994年,维拉潘经过一番谋划,绑架了副警司奇丹巴拉纳坦(Chidambaranathan)和其两名下属。
1995年11月,他又绑架了三名护林员。
有了这6名人质后,他通过录音带传话给政府:
“如果能赦免我所有的罪行,我愿意投降。”
警方一听这要求,顿感无语,不说猎杀了多少大象,盗卖了多少檀香木;
光杀害了这么多警察,村民,护林员,都不会轻易放过你。
谈判失败,维拉潘怒火攻心,陷入极度的疯狂,继续实施报复行为。
1996年,他杀害了20名警察以及一名线人,次年,他绑架了两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以及九名护林员。
这次他又向警方开出了新的条件:
我可以自首,但只接受两年监禁。
不出所料,这次谈判依然无果而终。
故事讲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疑惑:维拉潘到底哪来的底气,杀了这么多人,还敢厚颜无耻地谈特赦?
这就不得不提到他背后的政治势力,帕塔利人民党Pattali Makkal Katchi(PMK),简称 PMK。
这是泰米尔纳德邦的一个地区性政党,代表瓦尼亚尔Vanniyar种姓的政党。
印度的种姓制度就像一套隐形的社会等级规则,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和命运。
瓦尼亚尔是泰米尔纳德邦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的低种姓群体之一。
谁能赢得瓦尼亚尔的支持,谁就会在官员选举中占据优势,因为需要他们的大量选票。
维拉潘背后有PMK的支持,因此,他不仅仅是一个杀人犯和走私犯,也是一个具有政治影响力的人物。
一些政客为了争取选票,竟然公开拉拢他,甚至呼吁政府赦免他。
在许多政党的帮助下,维拉潘被洗白成了“敢于对抗强权、劫富济贫的英雄”。
因此,他能在森林称霸多年,靠的不仅仅是枪法和战术,其背后的政客才是真正的护身符。
不过呢,这个护身符很快就要失效了。
2000年7月30日,维拉潘做了一件震动整个印度的事,他绑架了传奇巨星拉吉库马尔博士(Dr. Rajkumar)。
这位可不是普通人,他被誉为印度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获奖无数。
其主演的39部电影被34位演员翻拍了63次,翻译成9种语言,创造了电影界的传奇。
代表作《Bangaarada Manushya》更是被《福布斯》评为“印度电影史上最伟大的25次表演之一”,成为无数影迷心中的不朽经典。
当71岁的拉吉库马尔被绑架的消息传出后,整个印度都陷入疯狂。
影迷暴动,砸报社、游行、罢工,甚至有人因无法承受打击而轻生。
为了平息混乱,卡纳塔克邦和泰米尔纳德邦政府联合行动。
派出印度泰米尔杂志《Nakkeeran》的记者 戈帕尔R. Gopal 与维拉潘展开了多轮谈判。
戈帕尔之前对维拉潘有过数次采访,算是“老熟人”了。
维拉潘提出了一系列政治要求,比如释放被关押的泰米尔政治犯,争取水资源等等,当然,他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钱。
最终,经过108天的扣押后,拉吉库马尔被释放了回来,尽管印度方面没有公布为此付出的代价。
但后来据一位警员透露,卡纳塔克邦政府支付了2亿卢比的赎金(一说4亿卢比)。
这场绑架也让世人看到了维拉潘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谈判中,记者近距离接触了这位臭名昭著的“森林杀手”,并向世人公布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维拉潘皮肤黝黑,有着标志性的八字胡,身材瘦小,沉默寡言。
乍一看,完全不像个杀人犯,甚至会让人觉得他是个“老实人”,好欺负,但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一定会死得很惨。
他是个实打实的丛林高手,枪法极准,还能通过鸟的飞行方式判断附近是否有外人,丛林生存技能堪称一绝。
印度一位官员曾说过,维拉潘有着“丛林山猫”的外号,能模拟一些动物的叫声。
熟悉森林里的每一个山洞和小河,警方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对于自己前半生的猎杀行为,维拉潘辩称:
“政府官员可以带枪进森林,猎杀鹿群,把肉带回家享用,为什么我不行?”
他还透露,曾长期贿赂护林员和警方,只要交钱,他们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的很多钱都用在贿赂上。
他公开承认了犯下的120起谋杀案,并扬言要将自己的经历拍成电影,让所有人都记住他。
这种嚣张气焰,令人不寒而栗。
可能是绑架拉吉库马尔这一波获得的赎金,让维拉潘很满意。
在接下来的近两年时间,他基本没有再杀戮,都是低调生活。
直到2002年8月25日,或许是钱花完了,维拉潘再次作案。
他绑架了卡纳塔克邦农业部 前部长纳加帕(H. Nagappa),又是索要高额赎金。
警方这次没有妥协交钱,而是决定冒险营救,可惜行动失败。
几个月后,纳加帕身中数枪的遗体被发现,但诡异的是,体内子弹竟然来自剿匪队(STF)使用的步枪。
这到底是维拉潘偷来的武器,还是在交火中被误杀?没人能说得清。
事态发展至此,全国的目光都集中在维拉潘身上,政府和警方的声誉悬于一线。
如果不尽快将维拉潘绳之以法,将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于是几个邦的警方总算联合起来,策划了一场名为“破茧行动”(Operation Cocoon)的围剿计划。
后续
2004年10月18日晚上10点15分,夜色深沉,森林中一片寂静。
维拉潘因眼疾恶化,急需就医,在一名团伙成员的帮助下,他和3名亲信登上救护车前往医院。
他不知道的是,这辆车的司机是警方的卧底,卧底潜伏了很久才获得他的信任。
当车辆缓缓驶入森林深处,维拉潘也正一步步陷入警方的天罗地网。
车停下的刹那,司机突然跳车,紧接着,无数黑影从夜色中浮现,迅速形成包围。
维拉潘和三名亲信被困在车里,插翅难逃。
警方三次高声喊话,命令他们投降,而这紧张压抑的氛围,被突如其来的一声枪响打破。
维拉潘率先开火,打破了僵持的局面。
随即一场激烈的枪战上演,最终,维拉潘和他的三名亲信全部被击毙。
至此,这位年过五旬、盘踞丛林36年的匪首,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警方事后统计,维拉潘这一生至少杀害了184人,其中97人是护林员和警察。
而印度政府为剿灭他,仅仅泰米尔纳德和卡纳塔克两个邦就耗费超过10亿卢比。
总费用更是超过78.4亿卢比(相当于2023年3.4亿美元)。
是印度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代价最昂贵的围剿行动。
在他多年活动的那片森林里,至少有2000头大象惨遭杀害,其中有500头是维拉潘的团伙猎杀的。
他们将象牙徒步运出森林,再通过巴士运到喀拉拉邦出售,走私的象牙价值高达1.6亿卢比。
在象牙生意不好做之后,维拉潘就盯上了无比珍贵的檀香木,靠走私65吨檀香木,狂赚14.3亿卢比。
随着他的去世,他的妻子穆图拉克什米及其25名亲属因窝藏罪犯和收受贿赂被起诉。
警方在他们身上缴获了400万卢比现金、大量黄金和三辆汽车。
可最终因证据不足,穆图拉克什米和10名亲属被判无罪;
另有13人仅被判处一年监禁,每人150卢比的罚款。
审判结束后,穆图拉克什米平静地说道:
“现在,我终于自由了,可以踏上全新的生活。”
维拉潘的遗体最终被安葬在高韦里河河畔(Kaveri River),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葬礼竟吸引了数千人前来吊唁。
他的支持者们声称,维拉潘死得太冤,他根本没有机会投降,而是被警方秘密折磨致死。
更有传言称,某些政客不愿他活着走上法庭,以免他揭露更深层次的黑幕。
护林员潘迪拉的父亲得知维拉潘毙命的消息后,感慨万千:
“那个强盗用花言巧语把我儿子骗进了死亡陷阱。如今,他终于伏法,我儿子的灵魂也能安息了
“如果我儿子当初不是那么坚持非暴力原则,那个恶魔早就该下地狱了。”
维拉潘的家乡戈皮纳塔姆,得知他的离世,人们燃放鞭炮,举杯相庆,尽情释放压抑多年的愤怒与恐惧。
二十多年来,村民们始终生活在他的阴影之下,不敢轻易出入丛林。
农产品也因他的暴行无法外销,整个村庄犹如被困在无形的牢笼中。
如今,那个曾让他们噩梦连连的名字,终于成为过去。
维拉潘被击毙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印度媒体争相报道,称其为“恶魔之死”(Death of a Demon)。
无数民众奔走相告,庆祝这一罪恶时代的终结。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将维拉潘视作无恶不作的罪犯。
2013年4月25日,在一场青年文化节上,一些支持者竟将他吹捧为“青年偶像”,试图粉饰他的罪行。
这种荒谬的行为令受害者家属和执法者愤怒不已,也遭到时任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贾亚拉莉塔Jayaram Jayalalithaa的强烈谴责。
尽管争议不断,但维拉潘的故事仍被一次次搬上银幕。
《Attahasa》《Killing Veerappan》《Sandhanakaadu》《维拉潘:印度头号通缉犯》
相关书籍也是出了一本又一本,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值得一提的是,在维拉潘去世后,附近不少村民成群结对地深入密林,寻找他生前 埋藏的“宝藏”。
尽管数年来也没人能找到,但寻宝行动始终没有停止。
有的寻宝者甚至不远万里特意前去,都希望自己成为幸运儿,可惜都无功而返。
也不知道所谓的“宝藏”的到底存不存在。
来源:奇闻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