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 2.0》重磅发布,宁琴教授分享乙肝临床治愈8大要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0 19:19 1

摘要:2025年9月4日至6日,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分会共同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及肝病学分会年会”在山东青岛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感染和肝病领域内顶尖专家,围绕最新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探讨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审核专家:宁琴教授

2025年9月4日至6日,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分会共同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及肝病学分会年会”在山东青岛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汇聚感染和肝病领域内顶尖专家,围绕最新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探讨当前感染肝病学科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国内外重大传染病之一,CHB功能性(临床)治愈是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难点和热点。9月5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宁琴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2025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共识、挑战与思考”的专题报告,系统解析CHB临床治愈领域的最新共识更新和关键挑战,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除此之外,“医学界”还有幸邀请到宁琴教授做客【名医功夫茶,抗感护肝】采访间,就该选题分享精彩洞见,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CHB作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2006年以来宁琴教授团队牵头启动OCEAN研究,先后开展以OSST、Anchor等系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采用创新性多靶点联合治疗等策略率先实现了有限疗程内CHB临床治愈零的突破[1],并逐步优化提升CHB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转率至30%[2]。

病毒学和免疫学指标的动态变化是CHB患者治疗应答的“风向标”,对其进行监测有望获得预测疗效的关键靶标,为临床早期制定、及时调整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宁琴教授团队依托规范化CHB临床治愈队列开展病毒/免疫学应答模式研究,创建了CHB临床治愈疗效预测模型,如用于基线预测临床治愈的BGT模型、用于治疗中预测临床治愈的RGT模型和用于治疗结束预测持续应答的HBV Cure crAb模型。

2019年,宁琴教授牵头组织中国专家发表了国内外首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专家共识”[3]。随着临床研究及实践的不断深入和相关理论的更新,《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航线图专家共识2.0》[4]已于2025年正式发表在国际知名肝病领域期刊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patology上,引发了全球肝病领域及广大病友的广泛关注。

CHB临床治愈航线图专家共识2.0——更新要点

相较于2019年发布的1.0版本,2.0版共识提出基于最新证据的临床治愈治疗导航,助力实现WHO 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目标。2025版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航线图专家共识2.0共提出以下8个更新要点[4]

1.CHB临床治愈定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24周,持续的血清HBsAg消失和血清HBV DNA检测不到,伴或不伴乙肝表面抗体(HBsAb)血清学转换。

2.对于核苷(NA)经治患者的序贯联合干扰素的治疗,推荐采用干扰素加药联合。

3.对于实现HBsAg阴转的患者,推荐巩固治疗至少12周或诱导HBsAb产生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持续应答率。

4.对于接受NA长期治疗HBeAg阴性、HBsAg低水平(<100IU/mL)无肝硬化患者,尽管NA停药可诱导部分患者实现HBsAg阴转,但停药策略需谨慎制定,同时停药后需密切监测。

5.引入多种新型DAAs和免疫调节剂,如siRNA、ASO、CpAMs、bulevirtide、NAP等,并讨论了其在实现临床治愈中的潜力。

6.特别关注了特殊人群,如低病毒血症患者、MASLD患者、肝硬化患者、HCC患者的治疗策略。

7.长期随访重要性:强调了即使实现HBsAg阴转以后,仍需定期监测HBV再激活、HCC等肝病事件。

8.讨论了新型HBV生物标志物,如HBcrAg、HBVRNA和HBcAb等在预测治疗反应和疾病结局中的作用。

CHB临床治愈航线图专家共识2.0——推荐意见

宁琴教授指出,针对复发再治疗问题,研究显示HBsAg阴转后巩固治疗[5]。依托Anchor临床研究队列,宁琴教授团队发现治疗终点HBcrAg低水平和HBsAb高水平的应答者在停药后易于维持良好的免疫应答。由此建立的HBVCure crab模型可有效预测停药后持续临床治愈。

图1 CHB临床治愈航线图专家共识2.0航线图

针对CHB临床治愈NA停药策略,RETRACT-B研究[6]显示,对于经NA治疗后病毒受抑制且HBeAg阴性的亚洲CHB患者,停药时HBsAg<100IU/mL,4年停药后HBsAg消失概率为33%,可考虑停止NAs治疗;若HBsAg≥100IU/mL,4年停药后HBsAg消失概率仅为2%,建议继续NAs治疗。此外,其他研究[7]也显示NA治疗结束HBeAg阴性患者低HBsAg水平(需谨慎决策并严格监测。

CHB治愈航线图专家共识2.0——新药新策略

同时,新版共识前瞻性纳入了近年快速发展的新药研究动态,包括siRNA、反义寡核苷酸(ASO)、PD-1/PD-L1通路抑制剂、TLR激动剂等。

REEF-1研究[8]显示JNJ-3989呈剂量依赖性反应,大多数接受JNJ-3989治疗的患者都有临床意义的HBSAg降低。B-Clear研究[9]发现Bepirovirsen持续应答情况并不理想,而后续的Ⅱb期B-Together研究[10]显示,在BPV序贯Peg IFN治疗停药随访的患者中,基线HBsAgPIRANGA研究[11]证实,在核苷经治患者中,与单药Xalnesiran相比,联合免疫调节剂长效干扰素治疗可提高HBV感染患者HBsAg转阴率,然而似乎未显示协同效应。Anchor研究表明,仅恩替卡韦联合Peg-IFN α-2b的联合治疗方案获得类似的HBsAg清除率。OCEAN cure 05研究[12]则显示,NUCS、TQ-A3334和TQ-B2450的三联组合(TLR7激动剂和PDL1单抗)在病毒抑制的CHB患者中诱导出更显著且更持久的HBsAg下降。

挑战与展望

宁琴教授指出,目前,CHB的临床治愈仍面临着“三座大山”的阻碍:一是缺乏有效清除cccDNA的药物;二是缺乏可靶向整合HBV DNA的药物;三是机体针对HBV的特异性免疫耗竭状态难以真正修复。要克服这些挑战,仍需我们携手共同努力!

专家简介

宁琴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感染科主任、感染病研究所所长

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际肝病学会(IASL)全球理事会理事

亚洲肝病学会(APASL)执行委员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亚太肝病学会2022年重症肝病衰竭单专题会议大会主席

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副主任

国家“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牵头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团队带头人

卫生部有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传染病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岗教授

感染病学全国高等学校统编规划教材和专著主编/副主编

参考文献:

[1] Ning Q, Han M, Sun Y, et al. Switching from entecavir to PegIFN alfa-2a in patients with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a randomised open-label trial (OSST trial). J Hepatol. 2014;61(4):777-784.

[2] Huang D, Wu D, Wang P, et al. End-of-treatment HBcrAg and HBsAb levels identify durable functional cure after Peg-IFN-based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B. J Hepatol. 2022;77(1):42-54.

[3] Ning Q, Wu D, Wang GQ, et al. Roadmap to functional cur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 expert consensus. J Viral Hepat. 2019;26(10):1146-1155.

[4] Wu D, Kao JH, Piratvisuth T, et al. Update on the treatment navigation for functional cure of chronic hepatitis B: Expert consensus 2.0. Clin Mol Hepatol. 2025;31(Suppl):S134-S164.

[5] Li MH, Yi W, Zhang L, et al. Predictors of sustained functional cure in hepatitis B envelope antigen-negative patients achieving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seroclearance with interferon-alpha-based therapy. J Viral Hepat. 2019;26 Suppl 1:32-41.

[6] Hirode G, Choi HSJ, Chen CH, et al. Off-Therapy Response After Nucleos(t)ide Analogue Withdrawa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Multiethnic Cohort (RETRACT-B Study). Gastroenterology. 2022;162(3):757-771.e4.

[7] Liu J, Li T, Zhang L, Xu A. The Role of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in Nucleos(t)ide Analogues Cessation Among Asia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 Systematic Review. Hepatology. 2019;70(3):1045-1055.

[8] Yuen MF, Asselah T, Jacobson I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siRNA JNJ-73763989 and the capsid assembly modulator JNJ-56136379 (bersacapavir) with nucleos(t)ide analog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REEF-1):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 active-controlled, randomised, phase 2b trial.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8(9):790-802.

[9] Yuen MF, Lim SG, Plesniak R,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epirovirse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N Engl J Med. 2022;387(21):1957-1968.

[10] Buti M et al. AASLD2023. Abstract 49.

[11] Hou J, Zhang W, Xie Q, et al. Xalnesiran with or without an Immunomodulator in Chronic Hepatitis B. N Engl J Med. 2024;391(22):2098-2109.

[12] Qin Ning, AASLD/APASL 2024 presentation.

意犹未尽?没关系!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