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点亮心灵的火种,而师者,正是持火前行的人。又是一年教师节,回望福建教育的长河,这片土地教育思想丰厚,名家辈出,他们结合闽地特有的风土人情,提出了独到的教育理论思想。他们以文载道,将师者仁心凝于笔墨。
教育是点亮心灵的火种,而师者,正是持火前行的人。又是一年教师节,回望福建教育的长河,这片土地教育思想丰厚,名家辈出,他们结合闽地特有的风土人情,提出了独到的教育理论思想。他们以文载道,将师者仁心凝于笔墨。
你知道福建哪些教育名家或经典作品?《八闽教育名家文选》选编了福建教育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名家的代表性著述,今晚,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纸页背后广阔而明亮的世界,品读千年来的福建教育智慧。
《书斋谩兴二首》· 翁承赞
池塘四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
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
官事归来衣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
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
翁承赞(859-932年),福建福清人,晚唐、五代时期官员、教育家、诗人。在福建当宰相的时候,翁承赞提议建了“四门学”,还在各个州县开了很多学校,让福建的教育发展了起来,是“兴闽办学第一人”。
这首诗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将“读书声”置于物质财富之上,提醒我们真正的富足源于内心的宁静与知识的滋养,而非外在的繁华与功利。
《杭州劝学文》节选 · 陈襄
某尝谓学校之设,非以教人为辞章、取禄利而已,必将风之以德行道艺之术,使人陶成君子之器,而以兴治美俗也。
陈襄(1017—1080年),福建福州人,宋明理学先驱,一生孜孜倡道,时刻不忘存正去邪、存公去私。他平生讲学不辍,弟子数千,其中不少成为名儒和名臣。
教育重在培养德行而非功利技能,应重视人格塑造与价值观引领,培养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
《朱子语录选读》· 朱熹
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钱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若只是要人道好,要求人知,便是为人,非为己也。
朱熹(1130—1200年),出生于福建尤溪,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大教育家,他编撰了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对书院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1130年朱熹诞生于此。图源:尤溪县纪委监委
求学贵在“为己”而非“为人”,摆脱他人评价与功利束缚,在浮躁中守住独立思考与真诚求知的初心。
《童心说》节选 · 李贽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李贽(1527—1602年),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李贽的教育理念是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代表之一,充实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童心说是其重要的思想观点,他认为创作的根本问题和首要条件是“童心”、是真诚,主张诗文创作必须去假存真。
“童心”即“真心”,是人性最本真的状态。在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更应守护内心的纯粹与真实,保持独立思考与真诚感受的能力。
以上作品选自
《八闽教育名家文选·古代卷》
《原强(修订稿)》节选 · 严复
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严复(1854—1921年),福建福州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戊戌变法前夕,他发表译著《天演论》,以天演进化论震惊天下,警醒国人。他一心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他提出的教育理念,为我国现代体育教育奠定了基础。
严复。图源:福建档案
严复提出的“民力、民智、民德”三维度,勾勒出强国之本。在当今社会,我们仍需以体育健康“鼓民力”,以科学教育“开民智”,以核心价值观“新民德”,唯有三者协同并进,才能培养出既能自主自强、又能担当责任的公民。
《厦大十周年纪念的意义》节选 · 林文庆
我以为学生应有的要素,一为高尚理想,二为反省工夫,三为坚决意志,四为文雅习尚,五为自治能力,六为利他精神,学生具备这六种要素,那不但可以增长见识,提高学问,而且可以养成克己的能力。
林文庆(1869-1957年),祖籍福建漳州,生于新加坡,教育家、企业家与医学工作者。1921年,林文庆应好友陈嘉庚邀请,出任厦门大学校长,任校长16年间,倾尽心血,使厦大获得“中国南方之强”声誉。他博学多才,一生著述颇丰。
教育不只是知识灌输,还需通过人文滋养,培育既能克己又能利他的成熟人格,这才是应对未来复杂挑战的真正竞争力。
以上作品选自
《八闽教育名家文选 ·近现代卷(一)》
《教育与社会》节选 · 邓萃英
我们所理想的教育家,是“俗人的学者,学者的俗人”,有学者的俗人,则实际教育事业,就不怕不进步了;有俗人的学者,则教育学术的研究,就不至于流于迂腐了。
邓萃英(1885-1972年),福建闽侯人,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他历任福州师范学校校长、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与校长、厦门大学首任校长以及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校长等职,为中国师范教育的科学化与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萃英。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真正优秀的教育家既要有学术深度,又需接地气的实践力,让教育理论能真正落地服务实践。
《科学教育的意义》节选 · 郑贞文
生在现在的社会,要想成为一种适应潮流的人物,非有相当的科学知识不可,非用科学的方法来训练自己不可,非进而以科学的理想为自己的理想不可。
郑贞文(1891—1969年),福建长乐人,近代著名化学家、编译家、教育家,他编著的化学教科书在全国初、高中作为教材沿用了30余年。他曾参与筹建厦门大学,并代理校长。1932年至1943年,他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着力普及义务教育。
在如今社会,科学思维已成为拥抱未来的必备能力。我们必须掌握科学知识以理解世界,运用科学方法以理性决策,拥有科学精神以求实创新。
以上作品选自
《八闽教育名家文选 ·近现代卷(二)》
教育之火,千年不熄;师者之心,古今相通。
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字,厚重而温暖,仿佛一位位老师在对我们轻声叮咛。
愿这份智慧,继续滋养每一个教育播种者,也让尊师重教的文化根基,在八闽大地生生不息。
鸣谢:福建教育出版社
头图来源:于崇高/摄
编辑:吴妃
审核:严顺龙、方婷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来源:福建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