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这些年来我和队友亲手带大了他们。生活自然几乎被孩子填满,每天忙忙碌碌,也大多围着他们转。
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这些年来我和队友亲手带大了他们。生活自然几乎被孩子填满,每天忙忙碌碌,也大多围着他们转。
在很多人眼里,我大概就是那种“三句不离娃”的妈妈。但说实话,真不是。
哪怕跟好朋友聊天,除非对方主动问起,我一般不会刻意聊孩子。不是回避,而是我始终觉得: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我的附属,更不是我社交中的谈资。
作者 | 瑞秋
来源 | 瑞秋的家庭日记
这些年,我越来越坚定一个信念——关于孩子的事,对外人说得越少越好。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随口的一句话,会被别人如何解读,更不知道它会在孩子心里埋下怎样的种子。
孩子的世界,需要边界和尊重,而父母的话语,就是第一道守护墙。
不要放大缺点,负面标签会封印成长
你有没有听过(或者说过)这样的话?
“我家孩子写作业特别磨蹭。” “他脾气大,说两句就炸。” “一点都不爱看书,就知道玩。”
这些“吐槽”,听起来是事实,也常是父母间打开话匣子的方式。但说者无意,“标签”却已悄悄贴上。
每重复一次,都是在潜意识里强化这个设定。久而久之,连你自己都会信以为真,看待孩子的眼光也会不自觉带上偏见。
更可怕的是,这些负面评价还可能被孩子默默听去。他们一旦认定了“原来我是这样的”,就真的可能变成那样。
心理学上称这叫“标签效应”——孩子往往会朝着你描述的方向成长。
所以,哪怕真想吐槽,不如写在日记里,或者和伴侣内部沟通。对外,学会轻描淡写,多留余地。
孩子其实都在听,
父母的话是他们的“人生剧本”
你以为孩子在一旁玩玩具、写作业,就听不见你和别人聊天?
其实他们的小耳朵灵得很。
尤其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他们会立刻进入“接收模式”。那些你随口说出的评价——不管是夸是贬,他们都默默记在心里。
我至今记得有一次,女儿听到我对朋友说“她最近数学有点吃力”,之后好几次写作业时她都小声嘀咕:“我数学不行……”
那一刻我才惊觉:父母的话语,就是孩子早期的“自我预言”。
他们通过我们的眼睛看自己,通过我们的语言认识自己。我们若总是强调缺点,他们就会自卑;若总是信任鼓励,他们才会勇敢。
所以,说话之前,不妨问问自己:这句话会给孩子力量,还是压力?
孩子的优秀,也不必大肆宣扬
有的家长会说:缺点不能说,优点总可以吧?
我的答案是:也要慎言。
人性是复杂的。你晒孩子成绩好、才艺多,也许本意是分享喜悦,但听的人却可能感到被对比、被冒犯。
尤其是身边熟悉的人,很难纯粹地为你的幸福鼓掌。微妙一点的,可能表面夸赞背后酸涩;直接一点的,甚至还会反问:“哦,那她体育怎么样?”
不是所有人都真心希望你过得比他们好。
孩子的优秀,不是我们换取面子的勋章,而是需要悄悄守护的珍贵。
真正的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必张扬,自在心中。
孩子不是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人”
我们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和孩子高度绑定:
孩子优秀,我脸上有光; 孩子调皮,我委屈诉苦。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占有式”的亲子观——仿佛孩子是我们的一件作品、一份资产,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但孩子从来不是父母的谈资,也不是用来满足社交需求的工具。
他们有自己的感受、尊严和隐私。很多他们不在意的小事,被父母拿来当众讲述,反而会让孩子尴尬、受伤。
就像你不希望别人随便议论你的工作、婚姻、体重一样,孩子也同样值得被尊重。
真正的爱,是克制而不是放纵
真正为孩子好的父母,都懂得“嘴上把关”。
· 不随便评价孩子的性格和行为;
· 不公开讲述他们的糗事或困境;
· 不拿他们和别人比较;
· 不借他们获取认可或同情。
学会沉默,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把孩子的事留在家里,把评价换成鼓励,把吐槽转为理解。这才是真正高级的守护。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他们需要的是阳光般的信任与尊重,而不是被随意张贴的标签、被随处传播的故事。
愿我们都能用沉默守护他们的边界,用言语传递他们的力量。
本群为天使爸官方为天使爸粉丝提供的学习交流群,分享学习资源、还有丰富福利活动及大咖讲座可期待!
8 Sep. 2025
来源:爱芳话育儿